台北地球日綠市集 看見實踐安心、簡約生活的可能

台北地球日綠市集 看見實踐安心、簡約生活的可能

本報2015年4月20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第八屆「台北地球日綠色藝術市集」,18、19兩日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前廣場、南門園區熱鬧開市。今年適逢地球日45週年,主辦單位強調「地球未來,由我做主-The One and Only Earth!」,提醒地球日初衷,即是透過個人、民眾自發的守護行為,回歸友善環境生活。

尤其這幾年台灣食安、生活用品等接連爆發黑心商品風暴,人心惶惶,吃的、用的都不安心也不踏實。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主任陳炳燕表示,綠市集著重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在這兩天讓參與的民眾能認識、交流更多友善環境的資訊,瞭解到去除掉了多餘的添加物後,生活過得簡約卻也更安心,透過與NGO、小農、社會企業面對面,談論減塑、守護自然棲地、發展及使用乾淨能源等議題,進一步跨越「知而不行」的僵局,願意實踐綠色生活。

守護田中生物腳印 吃得更安心

綠保市集則是臺博館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計畫,每週六在南門園區聚集,地球日也不缺席。每個攤位都標示著自己的農場或者田地,因採用有機、友善農法耕種,而保護了哪種動物。

田裡的腳印們,背後包容的是一份份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資源、願意善待環境的溫柔心意。

位於烏來的協記農場,攤位上展示著新鮮竹筍和處理過的筍乾,讓消費者買回家,簡單就能料理。農場主人表示,他的田裡有山羌,都趁夜晚到田裡來吃葉菜。不過這樣難道不怕山羌把田裡弄得亂七八糟嗎?農場主人豪邁地說:「就讓牠們吃啊,牠們吃得不多啦!」

而繼承家業,在屏東種鳳梨的吳堅銘認為。要改變過去使用農藥、肥料的習慣需要時間,而且要承擔產量風險,目前他與慈心等通路合作,至少可保證一定的收購量,約有1/3的鳳梨田轉作有機。

今年市集裡也不只米產品,來自彰化的「大城小麥」由林明煬及家人共同經營,其麥田守護的是黑翅鳶。記者到訪時,顧攤的林大姐熱心提供摻了麥同煮的米飯,口感Q彈十足。聊起當年國光石化要蓋在大城,林大姐直呼:「喔,那是一定不行、一定要反對的。一蓋下去農地都污染了。」

擺脫塑化人生 開始做就對了

長期關心重金屬、塑化污染等議題的看守台灣協會,也在現場展示了許多常見的塑料包裝,教民眾辨認平常到底接觸了哪幾種塑材。秘書長謝和霖表示,目前7種塑料材中,最不好的就是含氯的PVC,燃燒後會產生劇毒戴奧辛。

而民眾該如何辨認包材是否含氯?他現場示範拿了燒紅的鐵線碰觸保鮮膜,再放回火焰上,結果馬上出現綠色火焰,表示含有氯。

致力推廣無塑生活的「小事生活」來自台南,創辦人洪平珊認為,大家對無塑生活的著眼點都是怎麼做,而非直接去做;她說,其實很多人都想知道她怎麼展開無塑生活,但其實沒有訣竅,「做就對了!」

她也參與草地講堂,盡力解釋自己為什麼要選擇過那樣的無塑生活。而來地球日市集擺攤的機會其實很好,因為開發友善環境商品的業者,才有機會介紹自己的產品,面對最直接的疑問,替民眾釋疑,或是展開進一步討論。今年她帶來了來自美國佛蒙特州的「蜂蠟保鮮膜」,材質為棉布塗上油脂和蜂蠟,防水性佳,可重複清洗使用,替代一般塑料保鮮膜含有過多塑化劑和有毒成分的危險。

這是國內首見產品,在攤位上詢問度頗高,洪平珊表示,在介紹產品的過程中,也可以知道民眾的生活習慣。比如就常遇到有人問她能不能把這款蜂蠟保鮮膜放到微波爐?但即便是塑料保鮮膜也不建議如此使用,她會趁機跟消費者討論產品的正確使用知識。

自然素材創作 感受大地脈動

藝術創作則是地球日綠色市集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各種自然素材透過創作者的巧思,呈現了結合大地與人的和諧美感。

連續幾年參與設攤的「Bonte好物金工」設計師林秀蘋說:「木頭不只是木頭,木頭對我來說像是有生命的素材,隨時在改變。」在她眼中,每塊木材的顏色紋路都獨一無二,手作時能感受到每塊木頭的紋理與生命歷程,以這樣的形式連結大地在木頭中儲存的訊息,再轉化成創作品。

林秀蘋笑說:「我總覺得木頭會把想傳達的意念,透過我的手實踐出來,讓喜歡自然手作的朋友感受到木頭的力量與溫暖。」

而經常四處參與市集的她也認為,地球日綠色藝術市集中,比較能夠將這樣深刻的創作理念傳達給消費者。「這是和其他地方的市集很不一樣的。」林秀蘋說。

倡議者、生產者、消費者的面對面溝通

平常總在各種環評會場、公聽會出現的倡議行動者,來到市集又有什麼感覺?第一年參與市集的地球公民基金會用知識王問答遊戲方式,向民眾說明空氣污染和山林開發的問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教育推廣專員沈慧娥表示,直接面對民眾確實還是有門檻,比如說要跟小朋友解釋PM2.5是什麼就不容易,「所以我們其實是說給父母聽的。」沈慧娥笑道。

Grange璞草園的創辦人許仁和是第二年參與擺攤,或許是食安、塑化劑風暴等問題頻傳,讓消費者了解到便宜背後其實隱藏著被忽略的環境及健康成本,他觀察到消費者對於友善環境產品的接受度大幅提高。許仁和指出,消費者開始會去搜尋資訊、比較什麼產品能安心使用,不再迷信大廠牌,這應該可以說「危機就是轉機」吧,許仁和樂觀看待。綠市集第八年 台灣民眾怎麼看

來參加綠市集的許小姐表示,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認識友善環境的產品和議題非常好,不過她認為消費的金額對收入較穩定的退休族群比較有利,年輕人可能囿於經濟因素,沒辦法支持太多。

而任職於關渡自然公園環教部的賴彥廷,每年只要有空,就會來逛市集。他認為地球日市集要繼續舉辦,才能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議題。「畢竟生態保育離一般人的生活是有距離的,在市集裡,讓NGO跟民眾有機會對話。」

賴彥廷說,透過每年舉辦,才能累積影響力。他也希望市集可以推廣到平常不太關心環境議題的族群,而不是每年都是同一群人來,擴大參與效益兩岸綠交流 讚嘆台灣環保創意

值得一提的是,兩岸地球日訪問的團員今天也抵達了活動會場,團員用整個下午,時停時走地探看每個攤位的理念及活動;他們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形容,深感環保議題在此時已不再生硬乏味,而是結合行動與宣傳,地球日已發展成思想碰撞的極佳場域。

海南省村官顧寧寧嘆服每個攤位都利用自身能及的力量去啟發大眾認識環境危機;對文藝有鑽研的宋琦接連聽了幾場草地講堂,特別鍾愛舒米.如妮傳達的「在海稻米田,耕作也是創作」。

鼠學堂創辦人高高表示,地球日所有的東西不僅有創意,更是對環境友善、能安心使用,讓她放心大採購;曾帶過大學營隊的陳彬彬在「棉樂悅事工坊」攤位交流許久,甚至想選在大陸三七女生節時,從大學校園開始推廣布衛生棉。※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相關文章】

-綠色藝術市集五感並用 愛地球不再無感View the discussion th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