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博特展 曝19世紀風貌

經典再現「舊邦維新:19世紀台灣社會特展」開幕,全台第一座活字印刷機、第一座手拉升降梯也首度在台灣歷史博物館亮相。(黃仲裕攝)

中國時報【洪榮志╱台南報導】 200多年前台灣島上的人們怎樣過生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昨天開幕的「舊邦維新:19世紀台灣社會特展」,透過19世紀的影像、地圖、手稿及圖繪等典藏文物,帶領大家一起揭開19世紀台灣社會的面紗,回顧當時台灣人的生活與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台史博本身豐富珍貴的館藏外,全台第一座活字印刷機、第一座手拉升降梯及宣教師馬偕手杖、印徽等珍貴文物,也都首度在台史博亮相,讓文物說故事,引領觀眾重回19世紀。 台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台灣的涉外關係與族群互動,向來是台史博致力典藏與研究的核心重點。此次特展中的藏品,除了記述當時漢人與原住民在土地開墾過程中互動的中文史料外,也包括近期捐贈入藏的林朝英自畫像與家族文物,西方人記述台灣的地圖、書籍與第一手的相簿、手稿史料等;該館還透過展覽合辦方式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合作,引進豐富珍貴的宣教師相關文物與教會史料。 呂理政說,此次特展共分6大區塊,入口處首先透過影像拼圖,勾勒出19世紀台灣風貌;循序以「快速發展的環球世界」中,19世紀科學發明產物、地圖與船隻模型,讓觀眾認識當時世界的文明發展與環球浪潮的背景;接著再透過「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單元中的契書、諭示與文物,說明清領時期台灣社會的族群互動、官民糾葛與經濟往來。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則以西文書、地圖及西方人記述的手稿、影像,敘說台灣在環球浪潮下面臨的機會與挑戰;「西方宗教在台灣」透過宣教師手稿、物件與影像,說明在物質文明外,西方宗教帶來的文化啟蒙;最後「迎向現代社會」單元再由產業經濟、地方凝聚與社會自覺等議題,敘說當時的台灣人如何透過省思與學習,從清初傳統移民社會轉型,迎向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