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雞排鹹香脆嫩多汁 留台越生回國挑戰越南市場

台灣雞排的鹹香脆嫩多汁成為留台越生阮德良魂牽夢縈的青春記憶。他在台生活10年後,2年前返鄉決定創業引進台灣雞排文化,要讓越南民眾體驗裝袋雞排邊走邊吃是何等暢快。

阮德良鎖定愛嘗鮮的學生、上班族,在河內市區開雞排 店。招牌上特別強調Chuẩn Vị Đài Loan(正宗台灣 ),不只堅持雞排的口感,還希望吃的文化也同於台灣 。(中央社)
阮德良鎖定愛嘗鮮的學生、上班族,在河內市區開雞排店。招牌上特別強調Chuẩn Vị Đài Loan(正宗台灣 ),不只堅持雞排的口感,還希望吃的文化也同於台灣 。(中央社)

對許多曾赴台求學的越南學生來說,台灣巷弄林立的各家雞排店,絕對是早年離鄉背井歲月中難忘的一道風景。金黃酥脆的雞排外皮、嘴裡吮著喀嚓脆口鮮嫩多汁的肉質,鼻中聞的椒鹽鹹香熱氣,更是許多越生一口咬下,一輩子烙印在腦中的好滋味,更是回憶與記憶中不可抹滅的組成。

事實上,越南飲食習慣和台灣不同,雞排要讓越生想到就流淚,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磨合。首先是,越南人普遍將雞胸肉視為較次等的部位;其次是,越南人在飲食上幾乎很少吃油炸食物。

家住越南廣寧省(Quang Ninh)的阮德良12年前赴台求學時,一開始也質疑雞排的魅力,但看身邊台灣朋友很愛吃,大家又常開玩笑對他說:「台灣的地理形狀長得像雞排」。捱不住勸,他終於咬下人生中第一口雞排。

今年30歲的阮德良當時沒料到,這個「外國小吃」有朝一日竟成為他返鄉打拚的利器。問他創業動機,阮德良給了中央社記者一個宿命的說法─「是雞排選擇了我」,並挑著眉毛補充:「我以前在台灣一星期平均吃2次」。

他說,自己在台念書、工作整整10年,曾擔任人力仲介翻譯、導遊。2018年眼見大量外資湧入越南,便決定返鄉卡位,即使完全沒學過炸雞排,他還是在河內市區租了一棟三層樓透天厝,鑽研「正宗台灣雞排」精髓。

台灣雞排飄洋過海搶灘越南並非易事,除了越南人至今對炸物的接受度仍不高,當地也沒有足以撐起一塊好吃雞排的原物料供應鏈。對阮德良來說,缺乏競爭者是好事一樁,卻也意味很多步驟要從零開始。

阮德良表示,越南的雞肉肉質偏硬,但好吃的雞排要多汁、軟嫩,光為了找合適的雞肉,就花了近半年時間;此外,越南也沒有大口的高溫炸鍋,只能上網找資料,再拜託越南廠商訂製。

至於雞排外皮是阮德良最在意的部分。他分析,雞排外皮大略分為薄皮與脆皮兩種,他自己比較喜歡、認同的口味是脆皮,更堅持雞排起鍋刀落時,一定要拼出清脆的喀嚓聲才帶勁。

但兩地飲食偏好不同,越南沒有口感堪比台灣的油炸粉,也找不到胡椒鹽這一款美味靈魂的配方。為了堅持台灣味,阮德良最後從台灣進口油炸粉與胡椒鹽,檢驗、報關問題全靠自己打通。

阮德良說,由於原物料取得不易,雞排每份售價6.9萬越南盾(約新台幣85元),雞翅一隻3.5萬越南盾(約新台幣42元),價格比台灣貴。他觀察,會吃炸物的越南人都是年輕白領或學生,都挺樂意埋單。

阮德良苦心建立炸雞排SOP後,交給專業廚師掌勺,自己則和同為留台越生的妻子阮清玄負責行銷、推廣。開業一年多以來,來店用餐的客人,除了越南本地嘗鮮客,不少曾留學台灣的越生就是衝著烙印的懷念滋味來重溫那段美好的回憶與時光。

只是喜見饕客上門,但用餐習慣也讓阮德良不得不抱憾和無奈,無法將正宗雞排吃法照搬到越南。他說,台灣人吃雞排是裝袋拿著吃,但越南人進食講求儀式,不喜歡食物沾手,吃雞排還得坐著用刀叉切著吃。

「但雞排就是要裝在袋子裡,邊走邊吃邊感受椒鹽騰騰熱氣衝進鼻腔才香嘛!」因此,阮德良下一個目標就是在越南推廣雞排正確吃法。就像他招牌上標榜的Chuẩn Vị Đài Loan(正宗台灣),不只不能走味,吃的方法和感覺也要對,才是將心中的雞排魂夢分享給越南民眾的具體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