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in 結婚out

工商時報【洪紹運】 ■美國近年來同居伴侶組成家庭的情形日益增加,但社會學家擔憂,此趨勢恐將導致孩童失去傳統婚姻中,穩定家庭關係所伴隨的經濟利益。 ■Research shows married households tend to be better-off financially, and more able to build up emergency savings and retirement funds.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一份名為「全國家庭成長調查」的報告指出,自2011年至2013年間,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女性生育者,為同居伴侶關係,該佔比不僅創下歷史新高,且高達十年前的近兩倍。 但相反地,女性生育者中,未婚但也同時未擁有同居伴侶關係者,比例卻略為下降。 CDC人口統計學家克汀(Sally Curtin)預估,2013年美國393萬位新生兒中,40%的母親為未婚女性。而所有婚外生育案例中,同居伴侶占據多數,高達59%。 婚姻的意義已漸被扭曲 上述數據打破了過去以來,「未婚母親獨自照護小孩」的刻板印象,反映美國家庭、婚姻價值觀正在改變。然此現象卻也引發社會學家擔憂,將有愈來愈多孩童,失去父母在擁有婚姻關係下,構築穩定家庭所帶來的重要經濟利益。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社會工作學教授沃德佛格(Jane Waldfogel)認為,從孩童所面臨的不穩定及不確定環境來看,同居伴侶的性質將較傾向單親而非婚姻關係。 至於同居伴侶比例逐年成長的原因,則得先從近年美國社會脈絡出發。 最近數十年來,美國低教育程度之男性收入明顯下滑,但女性教育程度卻反向提高,這導致對女性而言,婚姻的經濟吸引力減少。 不過據近來蓋洛普(Gallup)民調指出,多數美國人仍表示最終希望邁入婚姻關係中,但大多數受訪者認為,財務穩定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其中,菲爾頓小姐(Dawnyea Felton)與庫克先生(Robert Cook)這對伴侶的故事,即代表著美國部份年輕世代的典型。 19歲的菲爾頓預計今年秋天進入社區大學就讀,並打算未來成為一位護士,而20歲的庫克目前於養護中心工作,賺取每小時10美元的工資。 同居生小孩已成趨勢 但是兩人在未計畫下懷孕,雙方家庭得知後支持把小孩生下來,兩人則決定暫時以同居伴侶形式共同生活,等到財務及情感穩定後再邁入婚姻中。 如同菲爾頓及庫克,美國愈來愈多具中等教育程度、或低收入者,選擇成為未婚父母。 這項趨勢讓社會學家們十分的憂心,因為研究顯示,已婚家庭具有較佳的財務狀況、較能夠建立緊急用儲蓄及退休基金,且擁有房屋機率也較高。 同時,同居伴侶分開的可能性偏高,當這個情況發生時,各自將可能再度組成新的伴侶關係,而擁有其他小孩,這將使下一代的成長環境複雜化,將遭遇包括同父異母╱同母異父之手足、繼父母、撫養費給付及家庭拜訪等問題。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麥蘭奈翰(Sara McLanahan)指出,相較於具婚姻關係的家庭,同居伴侶的家庭關係充滿複雜性與不穩定性,經營時必須付出龐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