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呂秀蓮與張善政─藍綠包容全彩時代的開始?

呂秀蓮與張善政日前發出共同建言:「不是挺管、是挺法治」,暮鼓晨鐘,迴盪不絕!

這兩人相同的是:都是臺大校友。

這兩人顯著相異的是:呂秀蓮曾是民進黨執政的副總統、而張善政曾是國民黨執政時的行政院長。

這次共同宣示,是臺灣史上兩黨第一次、曾任行政職務最高者,對全國性、歷史性重大爭議,發表一致的見解、建議相同的解決方案。

在經歷近20年的藍綠惡鬥、相互撕裂、造成臺灣沉淪後;兩位的努力,有無可能彌補雙方互信、發展競爭後的合作?促成藍綠相互包容、尋求共識、啟動全彩建設時代的開始?可否復興臺灣的善良與勤奮、再次創造臺灣在大華人區的領航?

作為呂副總統、張行政院長,讀者都已經十分熟悉。

但作為筆者的呂學姐、張學長,筆者因緣際會觀察到他們各自深思、彼此深談、然後形成真心話的過程。

所以筆者擬介紹一下讀者陌生的「呂學姐、張學長」,推敲他們勇於站出來的原因,與進一步的期待。

●藍綠相互包容

1974年我是臺大學生,當時「宅文化」尚未興起,校園內盛行演講。所以各種演講會,幾乎都是要靠主辦單位拉人湊聽眾。

而呂秀蓮學姐以校友身分返校演講女權,是我極少主動去聽的一次。

呂學姐進場,領子上札了一條鮮艷的絲巾,立即在所有的女同學中閃亮起來,但不是我至今仍然記得的原因。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女權,令我非常意外,她開宗明義,不是爭婦女的特權福利,反而主張「放棄選舉婦女保障名額」是爭取女權的第一步。

她沒有要求女性被保護,反而鼓吹女性要有獨立自信的意識。這使我深思:什麼是真正「平等」,就是屏除一切「形式」上的不同;對實質的弱勢要扶助,但對於形象不同的群體過多不必要的特權,只會降低該群體的競爭力、培養心理意志上的新弱勢。

呂秀蓮說,台灣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台灣政治污染,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須廣植檀香木,以去蕪存菁。(翻攝臉書「呂秀蓮:台北No.1」)
呂秀蓮說,台灣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台灣政治污染,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須廣植檀香木,以去蕪存菁。(翻攝臉書「呂秀蓮:台北No.1」)

前副總統呂秀蓮。(翻攝臉書「呂秀蓮:台北No.1」)

我開始理解,呂學姐不僅是爭女權,更是爭「所有人一致」的人權。

我並非女權研究者,但這項啟發,使我後來擔任臺大校刊「臺大青年」總編輯時,企畫了一個「臺大文法女生在社會」的研究專題,可能是學生史上第一個女權研究,挖掘出許多女性在社會上的奮鬥故事,發現了她們就業的才華潛力,以及各種潛在阻礙。

其中也包括約請呂學姐賜稿,她的主題是「台大女生的風範在哪裡?」強調女性的使命和責任感。其中最有烙印感的一句話是:「歷史的棒子如何交下去,就看高級知識分子的態度和作為了。」

想不到,30年後,她真的接下了歷史的棒子。

誠實說,當前許多擁有權力者,都是靠鼓吹仇恨來獲得選票,但他們本人、甚至其家族不但不是威權時代的受害者,反而是受益者。

呂學姐是當前極少數,真正曾經受過威權體制傷害者,由她來號召:和平、和解、復興臺灣善良、勤奮的精神,我覺得有正當性、感動性,也可以由民進黨內證明,有防治威權體制再臨的免疫能力。

她可以退休享福,為何卻還要站出來講話?筆者覺得,就是要喚回民進黨的「初心與良心」。

民進黨的初心就是「臺灣前途決議文」再加上呂學姐主張的「96共識」,亦即96以後所有的總統都是由臺灣人民選出,臺灣已經沒有統獨問題、不必要藍綠撕裂,要合作向前,把臺灣建設成小而美的鑽石。

呂學姐對法治正義的堅持,使她不隱藏對同黨的教育部發出諍言,我不意外!

但她在爭取黨內臺北市長提名的前夕,為了母校的前進,不惜、也果然危及了自己的前途規畫,我很意外!

呂學姐示範了「等待關愛眼神的時代」已經過去;藍綠可以並立、是非更可以黑白分明!

●全彩建設時代

張善政學長是我臺大、與建中的雙重學長。我和他就讀的土木系很熟,和他班上多位更是很親近的朋友;但是,當時我並不認識他。

我們在多年後相識,卻一見如故、非常投緣。主因可能是,他是政府中負責綜合政務,卻是極少數出身理工背景者。

當前負責綜合政務者,多數是人文社會背景,而我們的教育生態,高中生在低年級時就「被分流」,社會組學生也被剝奪數理科學的基礎訓練。

若國家領導人缺乏科技意識,經常號召「以愛解決各種問題」,固然具備宗教式的熱情,但不切實際,只會將國家推向落後與破產的困境與險境。

張學長所以被尊稱為救災院長,應是具備各種解決問題的科學意識,以及各類建設工程應有的實驗精神與程序觀念。回顧光復後的經濟快速發展,當時的「工程師治國」應屬關鍵因素之一。

他還有一個特殊經驗,就是曾經任職於Google 的領導階層。Google 是一個獨特的產業,一半是高科技;而另一半是經由Google點閱,所引導而出、對人類認知的潛移默化、以及進一步的取用行為。在我見過的科技人中,他是少數對科技也必須有「商業模式」的研究者之一。

所以他能也不受限於純科技的狹窄領域,而認識人類行為是另一種不同的科學知識,而擁有整合的科學化管理觀照。

張學長和我還有一項共同點:我們都是「老黨外」。許多政治人物自稱,他們年輕時因為就讀精英學校,所以被教官「威脅」加入國民黨。
我們和這些人年代相近、就學相同,也曾多次被勸導加入國民黨,而我們聽到的卻從無「威脅」、全屬「利誘」,譬如「你加入國民黨,對未來的事業發展有很大幫助!」或「國民黨員在服役時可以當政工、很輕鬆!」有些人便欣然加入,如以金管會主委身分賣力「拔管」的顧立雄自述加入國民黨的原因,似乎就是後者。但張學長和我仍選擇作「老黨外」至今。

在國民黨勢大利大、蔣家威大權大的時候,有不少人選擇、或自稱「形式上」和國民黨站在一起;但還是有人能夠即使在「形式上」,也沒有加入國民黨。

而當國民黨家財散盡、被打趴在地上的時候,張學長為了民主法治的基礎、必須維護兩黨政治,倒承擔了為國民黨政府收拾殘局的責任。

張學長和我有一位共同故舊,時為臺大土木工程系學會會長的郭倍宏。我第一次認識核電,就是郭倍宏講給我聽的。他舉辦核一廠建設展覽,全程陪我講了一遍。

郭倍宏熱誠、親切,同學都形容他Sweet。所以,後來他在美任台灣獨立聯盟美國本部主席,而台獨聯盟又與許多暴力資料連結,所以同學們都非常驚訝。

後來再知道他在高中時期就加入國民黨,並曾擔任調查局線民,監視校內學生團體,更是訝異!

20180327-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召開花蓮震災善款運用記者會。(甘岱民攝)
20180327-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召開花蓮震災善款運用記者會。(甘岱民攝)

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資料照,甘岱民攝)

畢業後已40年沒見過面,很想知道,當初強力推薦核能的共同朋友,現在主張為何?是否也像他人生其他的選擇一般,有多種不同的狂熱?

任何人在一生中可能有過相反的思考和行動,所以是否也能夠容忍他人與己相對的言論與自由?

張學長這次與呂學姐的共同建言,也是為了臺大師生的福祉,而不畏接受事前已知、會被扭曲、甚至抹黑的質疑。

「無色政治」是一種理想,卻不易成為事實。但包容各種色彩的人士共同為全民服務,形成「全彩建設」,是張學長曾經成功過的實驗,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士的響應與發揮。

全彩政治有3塊

政治有3塊:政治認同、政治制度、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應競爭

「公共政策」與人民生活最息息相關,偏偏公共政策經常不容易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

核能就是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經濟效能言是正面的,但就安全言則不可能有萬分之萬的保證。正反雙方必須充分向人民說明,經過分析、辯論,最後尊重較多數的選擇、甚至分區的選擇。

「治理能力」更是實現公共政策的關鍵,清廉只是最低門檻,更重要的是「工程師式思維與方法」,臺灣光復後的階段式規畫與實踐:經由土地改革、國民教育奠基、經濟自由化發展繁榮、而實現政治開放,是人類史上最快達成這些目標者。

然而,權力必腐,絕對權力必然導致絕對腐敗。呂學姐當年只因爭取言論自由而受難,證明經濟進步的同時,仍會存在政治的迫害。

所以就公共政策而言,必須維護兩黨、多黨政治,我們不願見到一黨專政,必須藍綠並立!

●政治制度:有共識

「政治制度」是藍綠最有共識,但部分政治人物不願承認、甚至言行不一的一塊,就是臺灣絕大多數人民都追求的「民主法治」制度。

臺灣最能夠與大陸競爭的優勢、最能吸引全球華人嚮往、最能爭取國際先進國家支持的訴求,也是實行「民主法治」的制度。

當然,國民黨內仍然存在部分維持宮庭思想的人物,民進黨內也有部分擁有革命後當皇帝行為的權貴。這些是人性的必然,苛責無任何效果,而必須以制度匡正。

兩黨內和呂學姐、張學長一樣的人其實更多,我們期待大家都能夠站出來,展示「民主法治」就是臺灣價值,更是臺灣團結的基礎!

●政治認同:可相通

「政治認同」表面上看起來兩黨不同,實質上卻相通。

民進黨的代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的開宗明義,與實施結論如下:
1. 臺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名稱為中華民國,與大陸在政治上不相統屬。
2. 臺灣與大陸在歷史與血緣上相連,在文化與經濟上應密切合作。

若不爭執文字細節,其實質內容不正是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嗎?

日前斷交危機,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均舉證我國免簽國是全球25強,就是主權國家的證明。藍綠政府對免簽國均積極爭取,而馬英九政府的貢獻尤多,為何不明白指出,這就是藍綠團結、為主權努力的共同成果?

中島健一在臉書社團宣布他申請台灣護照。(取自爆料公社臉書)
中島健一在臉書社團宣布他申請台灣護照。(取自爆料公社臉書)

日前斷交危機,民進黨與時代力量均舉證我國免簽國是全球25強,就是主權國家的證明。(資料照,取自爆料公社臉書)

許多人以為蔡總統和洪秀柱的主張相反,但兩岸關係在終點線只有2種:和平或戰爭。蔡總統和洪秀柱都是主張和平解決,而非戰爭解決;所以兩位實是同一顆骰子的兩面,點數或有差距,還是並存在同一個共同體之上。

我們希望政治領導人要勇敢說出來:人民認同的是和平、不是仇恨,是合作、不是撕裂。不要因為政權的競爭,而製造內部的認同衝突。

●臺灣要再次擔任領航者!

為了追求高品質公共政策、與避免權力腐化,需要兩黨、或多黨政治存在;同時,必須共同堅守民主法治的基本是非,競爭經過多數決之後,就應該是合作的開始。

臺灣土地改革、國民教育、十大建設、亞洲4小龍居首的成功,應是大陸敢於改革開放的主導範例;而臺灣近20年來的藍綠惡鬥,也同樣會使人懷疑華人實踐民主法治的文化因子。

筆者的呂學姐、張學長的共同建言,不僅呼籲解除「拔管案」背後真正的集權意圖,更期待是藍綠相互包容、開拓全彩時代的嘗試。

臺灣要像鑽石一樣,要有和平的吸引光芒、團結的堅強力量、更還要有多元向面的發光發亮。

臺灣繼領導大中華區創造經濟自由化奇蹟之後,要再一次擔任擔任領航者,證明華人的民主法治、政治全彩化,可行!(推薦閱讀:陳柏廷觀點:美麗島光環由陳菊獨享,充分展現民進黨的偽善

*作者為世新大學、臺灣大學教師

相關報導
范盛保觀點:讓世界之女回到世界舞台
陳昭南專欄:徵召吳思瑤,她是北市選局高規格的戰略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