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吃白飯說白話─黃志芳新南向的大象螞蟻說

日前在一場「東協通路市場的未來趨勢與挑戰」論壇上,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說,中國大陸已是成熟飽和市場,許多大型企業在中國大陸市場競爭,「已經站滿一群大象,螞蟻進去爭什麼」,因此發展新南向政策勢在必行。

中國是「成熟飽和市場」?

這些話倒是引發一番熱議,雖然這番話似乎不是全然錯誤,但黃志芳忘了好好說的是:政府能夠為廠商提供什麼實惠的協助,讓企業願意從西進轉為南向。

企業尋找市場、投資地點時,當然會考量到市場已有競爭者的強弱與市場飽和度,市場越飽和,新來者越難「擠進去」分一杯羹;競爭對手越多、越強大,當然也越難從其手上搶下市場。黃志芳這番話應該意指此狀況,因此,似乎是正確無誤。

但實際上,用在中國市場上,可能就是錯得離譜。一來中國是「成熟飽和市場」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二來,企業評估市場與投資地點,考量的因素眾多,不僅於飽和度與競爭者而已。

增速放緩,中國成長率仍高於東協

中國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吸引無數全球大企業競相投入,競爭誠然是極度激烈,但顯然是無人認為這已是一個飽和、缺乏成長性而可放棄的市場。以經濟成長率看,中國經濟降速,告別過去兩位數高成長時代,現在逐漸降低到7%以下,今年預估是在6.5%到7%之間。這個數字比印度大概8%左右的成長率低,但仍是屬全球「高標準」,較之大部份東協國家都高,而整體東協今明兩年的成長率預測值是在5%左右,還是比中國低。

以經濟與市場規模來看,中國已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國內生產毛額達11兆美元,每年進口市場規模2兆美元,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市場。東協經濟體規模為2.5兆美元,即使加上印度的2.2兆,還是不到中國的一半。

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半導體、面板、智慧手機…..等產品的市場,4G用戶達6億,比歐美總和還多;全球每年超過2500億美元的奢侈品消費,中國人買走近半奢侈品。台灣企業有什麼理由自我設限,不逐鹿市場?更別提過去有康師傅、卜蜂、旺旺等企業,利用中國「從螞蟻變大象」的案例了。

中等收入的中國市場前景

再就平均國民所得來看,中國目前居「中等所得」的有利點,其平均國民所得超過7000美元,雖然遠遠落後歐美日先進國家的4-5萬美元,但在經濟發展上,這是被認為一個消費市場起飛、消費品質提升的轉折點;中國基本的民生(食衣住行等)市場可能已被滿足,但更高端、精緻的市場則可能是方興未艾。以經濟與市場成熟度而言,大家可認可歐美日先進國家是「成熟經濟體與成熟市場」,但不會有人說一個平均所得不到7千美元的經濟體,是一個「成熟飽和的市場」。

此外,新南向辦公室似乎也對各國產業發展特色與階段毫無了解,以國內一直呼籲政府開放兩岸彼此投資的半導體產業而言,是否能「改西進為南向」實在大有疑問,因為當地的產業發展階段、供應鏈情況、人力素質都有不足。矽品董事長林文伯就明白的說:「新南向跟半導體業無關,因為不知道要去做什麼?當地沒有產業供應鏈,市場也還沒成熟,連印度原有的八吋晶圓廠都沒了,南向根本沒有生意」。那請問政府要業者去幹什麼呢?

因此,拿中國與東協相比,不論從市場規模、成長速度、經濟與市場的成熟度、產業特性與發展階段來看,都得不到黃志芳那番「中國大陸已是成熟飽和市場」,「已經站滿一群大象,螞蟻進去爭什麼」,因此發展新南向政策勢在必行的結論。

說白話,把東協當內需的延伸

至於黃志芳說過多次,「勉勵」企業要把東協當成「內需的延伸」,則只能感嘆:真是吃白飯說白話呵。台灣憑什麼、又要以什麼方式把東協作為內需的延伸?台灣跟東協未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出口到東協的商品要課關稅,同時也面臨程度不等的非關稅障礙。真要有資格說出「把東協作為內需的延伸」話者,反倒是中國─中國好歹跟東協簽過FTA(東協加一的東亞自由貿易區),雙方的貿易障礙取消、9成商品關稅降為零關稅,去年又進一步敲定「升級版」的東協加一。

早在新南向政策推出前,台灣企業其實早就基於分散市場或全球佈局的需要,在東協、印度等地發展;製造業的三陽、中鋼、台塑、鴻海,金融業的國泰金、玉山金等都已在當地投資,更別提落腳更早的許多中小企業了。不過,這種企業自主評估選擇後的投資,距離新南向政策期待的「西進改南向」仍遠。更別提中國政治、經濟影響力已籠罩東協,台灣政府與企業要切入有一定難度了。

不如放牛吃草吧

政府如果搞新南向的本事,只是如黃志芳一樣說說「大象螞蟻論」、指中國已「成熟飽和」,那就免了,還是放牛吃草、廠商各自評估選擇即可。真要有政策意義與效果,政府除了有能力組織企業前往投資、談到更佳的投資條件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與東協或是其中主要國家,簽下如FTA、雙邊投資與租稅協定等,為企業爭取更佳的條件,也讓投資經營更有保障;否則最起碼也要與各國政府保持密切關係,與高層聯絡管道順暢,萬一企業出問題至少有管道也有能力代為出面、爭取權益,不能像台塑在越南出事後,政府卻一籌莫展。

至於黃志芳提出「從人才、資金與資訊切入,協助台商進軍東協市場」,雖然也該作、能作,但效果大概有限;台灣企業不缺資金,對產業資訊掌握也比政府強,政府作這些事能產生的誘因不必期待太高。如果政府的新南向只能作這些事,那真的不必期待太多了。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 新南向的困境與盲點
陳耀昌專文:新南向不若新北進─台北海參崴直航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