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藥聞-古印度療法 有助舒緩腸胃不適

中國時報【鍾玉玨】 根據英國統計,腸胃毛病或消化不良是民眾最常找家醫看診的理由。飲食與減重專家拉什頓(Emine Ale Rushton)表示,古印度療法有助減緩腹瀉、打嗝、排氣、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或便祕等腸胃毛病。 若常脹氣或便祕,阿育吠陀療法(印度古醫學)建議每天早上一起床空腹時喝杯溫開水,若不喜歡白開水,可在溫水裡擠些檸檬。若是覺得昏沉無力,可搭配磨碎的薑末。 此外,印度三果實(Triphala,包括haritake、Amla、bibhtaki)有助於舒緩腸胃不適、溫和通便、改善身體吸收食物養分。 再者,有助消化的香料,如薑末、芫荽、薑黃、小茴香、黑胡椒等等,都是阿育吠陀裡點名可點燃、恢復「消化火」的食材。根據印度傳統醫學,消化火夠旺才能吸收食物養分,否則容易腹瀉。 水果雖有助消化,但最好是空腹吃,因此最宜在早上空腹喝了溫水後食用。但是專家建議選擇剛摘下的新鮮水果,因為冰過的水果會導致胃悶,不利吸收與消化。 另一個適合吃水果的時間是早上10點至11點。 阿育吠陀將人體分成3種體型:瓦塔(纖瘦)、披塔(中等身材)、卡發(肥胖)。瓦塔容易腹瀉,必須學會細嚼慢嚥。披塔內火較旺,吃飯時最好找個安靜的地方。卡發消化慢,必須學習慢食。 益生菌也有利於調整腸胃道,加強免疫功能。人體70%抗菌細胞位於腸胃壁上,而胃酸與腸黏膜也都能阻止病菌進入血液。換言之,腸胃如果健康,全身的免疫力也會跟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