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爭議棘手 政府兩難考驗

新政府上台後,飽受土地爭議之苦,全台各地反迫遷自救會紛紛上街抗議,痛批政府漠視人民的居住權,內政部提出多項修法方向也遭批評只是避重就輕。在土地開發與居住保障兩者間取得平衡本就不易,面對居民高漲的反彈聲浪,政府必須拿出實質改革辦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各地迫遷案頻傳 居民上街自救 『(現場原音)6都迫遷拆不停,天王惡補人權課!』 近年來,土地爭議頻傳,台北士林文林苑案、苗栗大埔案轟動一時,台南鐵路東移案至今仍爭議不斷,近來6都首長更陸續推動市地重劃、土地徵收,迫遷案層出不窮,政府不斷被外界批評強拆民宅,漠視人民的居住權。 ◎政府釋善意 民團不滿意 面對迫遷居民的怒吼,內政部做出回應,不但提出多項土地法令修法方向,也承諾要在一個月內完備聽證作業要點,待聽證制度正式上路前,不會推動有爭議的個案。內政部地政司司長王靚琇說:『(原音)在這個平台以及聽證整個作業程序完備之前,目前我們對於有爭議的案件,我們應該不會直接逕自去進行往下走,應該是會等到這些工具完備了,讓民眾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有這個工具可以使用的時候,對於這些有爭議的案件我們才會繼續往下執行。』 雖然政府釋出善意,但相關團體並不買單。惜根台灣協會指出,包括土地徵收、市地重劃、都市更新的執行程序通常都在地方政府,除非內政部本身是規劃與需地機關,否則本來就不可能有執行程序,他們質疑究竟要如何暫停?他們並舉例,苗栗大埔案就是內政部草率通過苗栗縣政府的都市計畫並核准徵收,但實際上執行強拆迫遷的是苗栗縣政府,內政部根本沒有停止執行程序的權力。 反迫遷團體也質疑內政部要如何定義所謂的「爭議」個案,他們認為只要是攸關人民權利的土徵與迫遷案,每一案都應該辦理聽證。反南鐵東移自救會發言人陳致曉表示,以南鐵案為例,在都市計畫審議的過程中有諸多爭議,但內政部卻以沒有爭議為由否決辦聽證的必要性,他認為未來即便建立聽證制度,但是否辦聽證會仍由政府說了算,如此根本無法產生制衡的效果。陳致曉說:『(原音)聽證的目的就是用來監督政府強制行政手段的工具,所以如果要不要舉辦聽證是由政府所決定,很自然,政府不想要被揭開這些骯髒的地方嘛,他就不想要辦聽證嘛,所以把要不要辦聽證的這個權力抓在政府的手上,其他都不用講,基本上就不可能有什麼制衡的效果。』 反迫遷團體強調,他們的訴求不只是舉辦聽證,而是暫停所有爭議個案,把這些案子交由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審議,檢視每個案子侵害人權的狀況,才能再進行後續的行政程序。航空城反迫遷聯盟代表田奇峰說:『(原音)我們希望暫停所有爭議案件,要怎麼處理呢,我們希望交給總統府有人權諮詢委員會,用人權諮詢委員會來評議這些爭議的個案還缺少什麼人權保障的程序,希望行政部門來聆聽。』 ◎修法內容遭批避重就輕 在內政部提出的修法方向中,規劃大幅提高區段徵收的門檻,協議價購的比例由現在的毫無限制,提高為應超過私有土地面積90%才能申請。反迫遷團體認為這個看似符合多數決精神的原則,實際上仍充滿問題。 惜根台灣協會指出,區段徵收本質上是因為政府缺錢,所以在規劃重大建設或計畫時,擴大徵收面積,透過地目變更與區段徵收申領抵價地制度,取得可變賣的土地,挹注政府財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徵收的面積必然超出公共建設本身所需的面積,導致需地機關為了經費而浮濫劃設,早已遭到大部分學者指摘違憲,內政部對此卻毫無反省、檢討,只提出協議價購比例逾90%才可區段徵收,完全不考慮「缺錢」本不應構成徵收的理由,這個道理就如同政府不能因為預算不足,就強取特定人民的財產。 有學者就認為,即便政府訂出9成協議價購的比例,但仍未正面回應外界對於土地徵收必要性與正當性的質疑,修法只是換湯不換藥,根本答非所問。 為了興建公共建設、都市發展,政府不得已徵收民眾的土地,但其合理性、公益性與必要性屢遭外界質疑,政府對於相關要件的判準不明,才會導致爭議案件層出不窮,相關審查標準應該明文列入法律,才能化解爭端。 新政府上台後,面臨多項挑戰,土地正義絕對是棘手的問題,一向標榜公平正義的民進黨要如何兼顧土地開發與居住權益是個兩難的考驗,政府在釋出善意的同時,也必須提出實質有效的改革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