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三十年

工商時報【于國欽】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談話指出:「我國的經濟體制管理權力過於集中,應該有計畫地大膽下放,在經濟計畫、財政和外貿等方面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 ■1992年1月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發表談話,他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日前中共十九大開幕,習近平於會中提出大陸未來30年經濟發展藍圖,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到2050年將全面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近代大陸經濟發展,改革開放,最早可溯及鄧小平於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談話,他表示,若能讓生產成績好的工人農民、企業獲得更多收入,生活先好起來,將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如此國民經濟將不斷地波浪式向前發展,而讓全國人民富裕起來。 改革開放前幾年的成效是慢的,因此1986年鄧小平談到未來願景時也就比較保守,他說:「到下個世紀,中國人均所得要達到4千美元,還需要花30到50年的時間。」事實上,去年大陸人均所得已達8,123美元,而依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後年(2019年)大陸就會到達1萬美元。 加入WTO後一日千里 大陸改革開放之初,1980年人均所得309美元,至1991年也才358美元,自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發表「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談話後,快速吸引外資及港、台企業赴陸投資,經濟快速起飛,出口快速成長,人民的收入也快速增加,至2001年人均所得突破1千美元,同年年底世貿組織(WTO)於多哈召開的部長會議通過大陸的入會案,這讓大陸得以融入國際經貿體系,促成改革開放邁出關鍵的一步。 大陸積極開放,吸引了全球製造業前往投資,成為世界工廠,入會(WTO)後更一日千里,生產力大增,出口排名由2000年全球第7一躍而於2009年升至全球第1,在外貿帶動投資、消費及公共建設下,使得大陸總體經濟規模年年擴大,如今僅次於美國。 國內生產毛額(GDP)是用以衡量一國總體經濟規模的最佳指標,依國際貨幣基金估計,1990年大陸GDP僅0.4兆美元,占全球比重不及2%,但去年已達11.2兆美元,占全球比重已升至14.8%,估計到2020年將更上層樓。 昔日美、歐、日一直被稱為全球經濟成長的引擎,這意思是只要他們的景氣復甦,便能帶動全球經濟回升,但隨著大陸經濟規模日趨擴大,歐、日經濟停滯,如今堪稱經濟引擎者,大概只有美國與大陸。 全球經濟消長超乎想像 遙想1990年大陸GDP還不到歐元區的1成,但如今竟已和歐元區19國合計的GDP不分軒輊,這恐怕是所有經濟學家始料未及的。依國際貨幣基金估計,2020年大陸的GDP更將遙遙領先歐元區1兆美元,30年來的全球經濟版圖變化,群雄實力消長,實為近代經濟發展史所僅見,而這個變化對政治、經濟的影響,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過去30年如此,未來30年亦然。 兩岸僅以一彎淺淺的海峽相隔,相互影響,理之必然也。歷經這30年來的交流,兩岸經濟實力明顯消長,1990年我們人均所得是他們的23倍,但如今已不到3倍,來日更有可能為其超越,如何因應日益強大的中國大陸,是決策者必須面對並深思的,一味迴避,終非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