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怪上身釀肥胖?當心食物上癮作祟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大塊文化】多數研究者認為,美國有10%到15%的人有食物上癮的問題。但我認為,有食物上癮的人口比率高達60%到80%,無論是嗜吃加工食品、低營養食品或以動物性產品為主的高蛋白飲食都算。體重過重者往往抵擋不了甜食、油炸食品、薯片與肥美肉品的誘惑,就像癮君子無法克制不抽菸,毒蟲不能不吸食古柯鹼一樣。

大食怪上身釀肥胖?當心食物上癮作祟
大食怪上身釀肥胖?當心食物上癮作祟

如果你體重過重,8成有食物上癮的問題。你吃東西,是因為身體覺得需要食物了,而不是你的身體真正有補充熱量的生理需求。

上癮是身體與心理依賴某種物質或行為。一開始,這物質或行為能滿足一個人;但後來需求會提高,才能免除不舒服或痛苦,於是變成強迫行為。食物上癮很複雜,牽涉到消化器官受刺激,導致膽汁、酵素、荷爾蒙分泌,以及從肝臟、腎臟與血流排除廢物等過程。食物上癮也與大腦中的多巴胺有密切的關係。

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其中一項功能是調節愉悅的啟動與感受。無論是哪一種癮,大腦的反應都一樣。諸如糖與油脂的高熱量,會讓食物上癮者的多巴胺濃度飆高,而且程度和濫用非法藥物的人相去無幾。

麻州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研究者近年發現,含有大量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餐點,對大腦產生的影響就和藥物上癮一樣。每個受試者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大腦中和上癮有關的區域)會出現激烈的活動。

大腦各區是相互串聯的,會將特定的大腦模式和釋放令人感覺美好的多巴胺連繫起來,以確保我們會重複讓自己覺得快樂的行為。大腦會把某個令我們愉悅的動作,記錄成一個有益的模式,而這模式是需要記住並自動重複的。所以癮君子點香菸、食物上癮者打開一包洋芋片時,都是毫不猶豫、完全不顧長期風險的行為。

吸菸者會變得對尼古丁有耐受度,暴食者也會對糖、鹽與脂肪的耐受度提高,而吃高熱量食物所獲得的愉悅感受也會降低。《自然神經科學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一篇近期研究顯示,藥物上癮與強迫飲食,會讓腦部的報償迴路失去敏感。

這表示,為了感覺到藥物或飲食帶來的愉悅,攝取量必須愈來愈高。在大腦中,飲食行為是受到愉悅與報償訊號的驅動,而大腦現在需要更多刺激(很甜與味道重的高熱量食物),或是大量進食,才能維持訊號強度。如果強度不足,就會引起身體與情緒不適。

體重過重的人大都知道這樣不健康,親友與醫生必定曾建議他們要減重,但他們就是減不成。他們一次又一次設法節食,卻無法遵守。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他們就是吃不停?

答案就是:惡性飢餓。

大食怪上身釀肥胖?當心食物上癮作祟
大食怪上身釀肥胖?當心食物上癮作祟

當我們的主要食物是高熱量,缺乏足量的防護性養分時,細胞就會被種種廢物阻塞,例如自由基、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簡稱AGEs),整體稱為「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氧化壓力會導致發炎、細胞受損、細胞過早死亡。通常氧化壓力會伴隨有毒的代謝物累積,引發身體在兩餐之間的種種戒斷症狀。我把這種戒斷症狀稱為「惡性飢餓」。

如果你有以下症狀,那就是發生了惡性飢餓:

症狀1/虛弱。

症狀2/疲憊。

症狀3/暈眩。

症狀4/頭痛。

症狀5/胃部痙攣。

【自我檢測表:我是否有食物上癮的問題?】

1.如果不常常吃東西,就會覺得疲憊或易怒。是或否。

2.我幾乎隨時都想吃某些食物。是或否。

3.我吃完東西後,會覺得有氣無力或不舒服。是或否。

4.吃得不好,影響了我的健康。是或否。

5.我體重過重,仍繼續暴飲暴食。是或否。

6.我一吃甜食就停不下來。是或否。

7.我曾想透過節食來減重,但失敗了,於是放棄。是或否。

8.我比較喜歡去吃到飽的餐廳。是或否。

9.我身體會出現戒斷症狀。是或否。

10.我會在周圍沒有人看見時偷吃東西。是或否。

11.我會把食物藏起來,不讓家人發現。是或否。

12.就算不餓,我還是會繼續吃。是或否。

13.我的飲食習慣讓我沮喪。是或否。

14.我的飲食習慣導致我在社交或家庭關係出現問題。是或否。

15.我幾乎整天都在吃東西。是或否。

只要回答中有一個「是」,你就有食物上癮的疑慮。兩個以上的「是」,則確定有食物上癮。

在停用上癮物質後所造成的不適,稱為「戒斷」,這是很重要的跡象,代表某個物質去除之後,身體開始排毒或生化療癒。身體清除有害物質時,一定會造成不適。排毒在消化停止時,效果會比好。

一旦消化作用結束,人們通常會覺得噁心、疲憊或頭痛,多數人以為這些小小的不適是飢餓感。這時如果吃東西,就會重新開啟消化,中斷排毒過程,會讓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且讓我好好說明。

消化循環有兩個階段:同化作用(anabolic)與異化作用(catabolic)。在同化作用(或稱累積)的階段,你吃、咀嚼、消化並吸收養分,這會放緩或停止排毒過程;排毒過程在身體不需積極消化食物的時候,最有效率。一旦消化停止,身體就進入了異化作用的階段,排毒馬上開始發生。

因此,人們會感覺到排毒的症狀,並解釋為飢餓。他們以為必須再進食,即使身體其實已充滿了熱量。他們可以不停地吃,讓身體無法有時間進行異化作用,或者吃熱量高的餐點與動物性產品,讓消化(同化)過程一直延續到下一次進食。

真正的飢餓與惡性飢餓有重要的差異。真正的飢餓是身體已把上一餐儲存的熱量幾乎燃燒完了,可以再補充能量,但惡性飢餓則是在身體開始擺脫危險的毒素時發生。我們會立刻感受到不適,以為必須攝取高熱量的東西才能紓解。這會導致飲食過量,讓你更想吃超出身體所需的熱量。

我不是要你節食,而是要你改變對食物的基本信念。然而,愈求快速紓解,就愈阻礙排毒或療癒過程。不適的感覺通常代表修補過程正在進行,毒素正在排出,但我們誤把這些症狀當成真正的飢餓,所以犯下頻繁過量飲食的錯誤,想紓解不舒服,卻導致體重計的數字上升,讓自己生病,且陷入食物上癮的惡性循環。

戒除壞習慣之初總會讓你覺得更糟,而不是更好。例如展開健康飲食時,最初三到五天最不舒服,這也是造成所有飲食控制法失敗的原因。無論是哪種飲食控制法,都要人少吃一點,但是少吃一點會導致身體或情緒的不舒服。

唯一能舒服地少吃一點的辦法,就是幫助身體想要少一點食物,這需要我們先擺脫惡性飢餓。要避免毒素在細胞中累積、導致惡性飢餓,充分的微量營養素是不可或缺的。想舒舒服服地往理想體重前進,就必須採用更健康、微量營養素更完整的飲食法。

選擇吃什麼,恰好是掌控大腦如何運作的良機,也是掌握身心健全及下半輩子健康的好機會。關鍵在於,讓大腦的各個部分全都同意要吃得健康,因為有一部分的你可能不願意服從。一旦你了解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會綁架大腦,將可望贏回健康,恢復輕盈。

本文出自大塊文化《終極減肥聖經》

更多健康新聞:

在家煮較營養?3大隱性飢餓風險

熟齡族刻意少吃 恐陷隱性飢餓風險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華人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