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負責動物保護的官員,你該找誰開會? ──談動保議題為何需要科際整合(上)

作者:吳宗憲(動物當代思潮召集人、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在學校上課時,「最近有哪些比較爭議的動物保護政策?」我問道。學生回應:「佛教放生」、「原住民狩獵」、「石虎保育」……此起彼落。

接著我再問:「那麼針對這些議題,如果你是政府官員,你要找哪些學科的老師來開會呢?」突然間,整個教室靜默下來,學生囁嚅地說:「是獸醫系嗎?生態系?好像宗教系跟原住民系所也要?還有法律系?還是公共政策研究所?……」

專業分工?通才整合?西方科學家的反省

綜觀人類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專業分工」與「通才整合」間的衝突,一直都是人類在設計組織的時候,兩個難分難捨的議題──為了追求效率,人們設計出各種專業分工的部門,但專業分工隨即產生的部門扞格,卻斲傷了原先追求的效率,故而又有了通才及整合的需求。

在各大學裡頭的專業,最初也是循著分工的邏輯而產生,因此談到動物保護,最直接聯想到的,便是獸醫學系或生物學系。

然而,現代社會遭遇的各種爭議,卻經常超越了目前既有的學科分際,因此必須進行科際整合,才能找出適當的政策方案。

早在70年代,西方就已有許多科學家開始反省──由於各學門日趨專精化及分殊化,造成領域隔閡、以及僵化的學科本位現象,導致大學機構在研究、教育和服務社會的功能不彰。

如果未來的大學,仍一昧地追求各自學科中的排名與精緻化,樹立高不可攀的專業藩籬,那麼將與實際生活脫節,無法教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此之下,國家競爭力也會節節敗退。

科際整合,有利於動物保護政策

相反的,如果公共政策能夠做好科際之間的整合,不但學術界之間可透過知識的分享,擴展各自的理論深度,更重要是,還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實務上所遭遇到的困難。

舉例來說,在動物保護領域中,過去畜牧學研究較針對物理設施或營養方式,來增加畜產品效益,但近年來因為能夠將畜牧第一線人員的心理與動物互動行為,加入當代研究當中,因此就能夠設計出同時提高動物福利並照顧員工待遇的方案。

再如,過去動物虐待的問題,多半只從提高刑罰的角度予以思考,但現代試著應用犯罪心理學,了解到虐待動物行為,有可能是因自身被虐經驗而產生的心理異常;

或運用社會學理論,了解民眾一時的義憤,很可能產生過激的處罰主張。如此在進行公共政策的制定時,就會產生比較合理的罰則,或設計出更具建設性的預警及矯正機制。

與此同理,如果能夠順利整合不同的學科領域,相信也能夠更順利地處理前述學生提出的宗教放生、原住民狩獵或石虎保育等問題。

那麼,到底哪些學科應當被整合起來呢?

決策主體是公民,應避免科技官僚武斷

當代科技高速發展,加上政府官僚專業要求以及資本主義的驅使之下,自然科學學科的地位遠遠超越人文倫理及社會學科,在這樣的趨勢下,公民似乎逐漸習慣將公共決策的權力,轉由科技官僚來行使。

然而這樣的發展卻令人憂心。因為,自然科學領域或能判斷知識正確與否,卻無法做出「價值的選擇」。

舉例來說,或許科學家能夠判斷出核能的發電效率較火力發電為佳,但最終從倫理上是否應選擇「效率」,做為決策唯一(或主要)的價值,卻只有做為決策主體的公民,透過集體決策才能完成。

這些非純科學的、基於政策應用產生的知識領域,在當代社會中不斷出現──

例如:政府的專業官僚,能夠透過科學檢驗告訴民眾,各種瘦肉精對動物福利及人體的影響,但卻不應武斷地替公民決定,哪一種影響才是可以被接受的;

政府的專業官僚,能夠透過科學證據分析禽流感的各種撲殺方法,對動物福利及人類效應的影響,但最終民眾願意選擇哪一種撲殺方法,也不應由技術官僚來恣意為之。

有意矯正,卻易流於意識形態的操弄

但是,當代社會另外一個特殊的發展,尤其是以選票制度構成的政治系統,還存在另一方面的問題,那就是政治人物為了極大化自己的選票支持,因而處處高張「以民意為依歸」。

尤其是在民眾對專業官僚信任度極低、有意識地刻意想矯正前述「專業官僚統治」的問題時,就會常常使得政策朝向鐘擺的另一個極端發展──政策單純地以民眾素樸的價值或情感好惡作為依據;

倡議者則是訴諸激情或操縱資訊,以爭取公眾的支持──最終使得缺乏理性及可行性的政策方案獲得勝利。

近年來類似案件屢見不鮮,小白軍中虐殺公審爭議、立委宗教放生爭議、原住民族狩獵爭議、移工吃狗肉爭議,處處都可見政治斧鑿的痕跡。

筆者無意指責官員或政策倡議者,因為,只要還未建立起科際整合的平台,上述動物保護議題中的結構性問題,即便每回的倡議者不同、政策焦點不同,都仍然會持續不斷地發生。

倫理學、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科際整合「三合一」

那麼到底在動物保護政策議題的領域中,應當要有哪一些知識範疇進入呢?

筆者認為,至少應整合倫理學(人文、哲學等)、自然科學(獸醫、生態、動物行為等)以及社會科學(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的學科:

(1)由倫理學家協助民眾釐清價值爭議及假設;

(2)再由科學家驗證不同倫理觀點所涵蓋的假設是否正確;

(3)最後由社會科學領域協助民眾透過各種決策方法來完成公共政策。

一方面減緩當代技術官僚單以效率進行決策產生的困境;另方面避免缺乏可行性的政策被不斷訴諸意識形態或情感認同的方式提出。想獲致這樣的結果,上述三者當中的各學科的科際整合,缺一不可。

現在,我們都知道科際整合有利於動物保護政策,也知道科際整合可平衡官僚的武斷與倡議者的意識形態,還知道科際「三合一」學科的缺一不可。

但該如何進行「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ity)整合」、「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ity)整合」及「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整合」呢?我們下篇再續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