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永遠做不夠」金士傑有愧

中國時報【專訪洪秀瑛】

「孝順父母這件事,永遠做得不夠,因為孩子不可能時時刻刻在父母身邊,他們的無助、寂寞、日漸老去,每1秒都在發生。」66歲國寶級劇場大師金士傑演活許多大家熟悉的角色,生活中提起自己作為兒子的身分,他說因為忙於工作及照顧妻小,無法時常回屏東探望及陪伴103歲、98歲的高齡父母,心中常陷於兩難,對年邁雙親十分虧欠。

金士傑主演的果陀舞台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4月20、21日將在台南文化中心加演,接著5月初為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演出4場。金士傑百忙中為「第二屆旺旺孝親獎」活動接受專訪,分享他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他說,妹妹們因為沒有工作以及孩子的困擾,陪爸媽的行動力比他多很多,「她們做很多我來不及做的事」。

兒時志願當「好僕人」

《最後14堂》描述一位得了漸凍症的大學教授莫利,在他所剩無幾的日子裡,把自己最真實的生命經驗,傳授給一位世故而冷漠,甚至忘了關懷身邊最親愛的人的學生米奇。金士傑有感而發說,「每個人都像米奇,在自己的現實世界有工作、人際關係、家庭、健康等問題,能陪在爸媽身邊的人不多,我相信天底下每個孩子都會有這種虧欠。」

金士傑成長於屏東鄉下眷村,在家中5個孩子排老二,他說最近在家帶孩子,有個畫面就是每次他們吃不完的東西,老婆就說:「來來,爸爸吃。」因為收的廚餘量大,常常吃得很撐,讓他想起小時候媽媽也是這樣對他說:「來來,弟弟幫我吃掉。」擔任這廚餘的工作已經大半輩子,他一直樂在其中,「可能老二比較好說話,不鬧彆扭。」

他從小懂得察言觀色,「滿早就覺得揣摩上意、伺候人是我拿手的」,這大概是排行老二的優勢,他小時也喜歡做抹地板、逮蚊子的活兒,有時把蚊子屍體黏紙上,媽媽會給幾毛錢,他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很有成就感,自得其樂,小時童言童語說將來志願要做個「好僕人」,特喜歡服務人群,對照大半輩子在舞台上服務觀眾,頗有異曲同工。

金士傑的母親是虔誠基督徒,他小時候跟著母親上教堂,也會和成群孩子圍坐大榕樹下,聽著老伯伯們講著《七俠五義》、《封神榜》故事,常望著木紙做的天花板斑駁的痕跡、躺在榻榻米上看天空奇形怪狀的雲朵,腦海裡編著各種故事。青少年期間,他廣泛閱讀文學、哲學和宗教書,熱頭上曾想過當傳教士或出家,現在看自己,覺得這些想法浪漫極了。

從小去教會影響深遠

對於父母的教養,「媽媽從小帶孩子去教會這件事影響深遠,哥哥後來當了牧師,我有時想,小時候吃飯前,媽媽會叫我們禱告、睡覺前她會唱教會的歌曲,當我長大回想,覺得極為有意義、美好,而且我何其有幸,全人類不見得很多人有這樣的機會,那很深刻打下基礎就是『你覺得這個世界是甜美的,跟這世界有一種甜美的關係』。」

★ 更多新聞報導

奉子成婚 李蒨蓉認:為面子苦撐婚姻
神祕男是誰?小S預告「康熙」回來啦
名模未婚生子生活豪奢 三段戀情起底
女星大膽露胸 替16歲兒子慶生被譙翻
證據顯示 義渠王想全身而退:難啊!

--------------------------------------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