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自經自貿 都是大製造業過時思想

工商時報【王仁中矽谷投資人暨創業者】 近期有意參選2020總統大選的人士眾多,帶動經濟話題終於浮上檯面,可以跟政治議題一同討論。筆者認為,不論是那一種論述,我們的經濟規劃都還是陷在「大製造業」的思想,也就是「搬貨加工經濟」,包括原料、水電加工、勞工、產品製造管理,以及資本投資(通常是硬體設備投資)。簡單說,也就是買機器,開工管理,出貨。 這樣的大製造業思想下,就得在上述各方面強化競爭力,以及政府相關配套的開放與補貼。所以在經濟規劃上,常會有工業用電VS.綠能發電的爭議,自經自貿管理規劃,台商回台與東南亞市場,基本薪資與低薪問題等等。 個人認為,這些都是可以不存在的議題。 以用電的問題來說,台灣GDP有36.8%來自工業製造等的貢獻,但為了獲取這樣的經濟,消耗了53.5%的發電量在相關經濟活動上。其中,高汙染行業,如化工加工(台灣根本沒有化工製造的天然優勢)竟用了總發電量的10%之多。 參考台灣偏好追求的美國加州矽谷,儘管加州身為第七大GDP,總工業的用電也不過是23.7%。穩定的工業供電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思想,已是過時的大製造業想法。美國的經濟成長早已與用電成長脫鉤,雖然最近也有討論供電量不足的問題,但在非傳統製造業領頭的經濟活動下,綠能早已順利的進入一般供電市場,與生活緊密結合。例如Google宣布一個完全以綠能供電的數據中心, Tesla特斯拉創辦人Elon Musk也在前幾天提供了數據說明,以Tesla 太陽能屋頂產生的電能是2.5倍於Tesla汽車所消耗的電能,說明Tesla正在建立一個可行且永續的交通能源方案。 而從人力投入來看,台灣有超過51%的勞動力是投入到製造相關產業,普遍的低薪問題、經濟活動附加價值等都存在絕對的關係。傳統巨大型製造業的低附加價值與高工時是公認的現實。政府的政策或補助,也還侷限在大製造業的思想,諸如勞工是高可取代性、且沒有無形資產價值的概念,看的是勞工收入、資產投資及增加雇員數量等。在新經濟體系下,以先進的美國上市電子製造業龍頭偉創力來看,平均員工所創造的收入在13萬美元╱年,換算約新台幣400萬元。政府最愛的矽谷品牌HP,平均員工創造有接近20萬美元╱年。知名品牌Panasonic平均員工創造的收入在26萬美元╱年, 而臉書或谷歌的平均員工創造收入更高達100萬美元╱年,新經濟新創公司Netflix員工平均則創造嚇人的210萬╱年,高達台幣6,300萬。 勞工低薪的問題,不在於引入更多的傳統製造業,而是吸引正確的新經濟或有創新的傳統企業。目前,我們看不到浮上檯面的政治競爭者提出多有創新的做法與決心,反而是更多的是「搬貨經濟」。 深圳超越台灣,不代表我們要用一樣的方式與其競爭。連結矽谷,不代表我們要擴大補貼在水電硬體設施或土地來吸引投資。我們應該只要做一件事:開放海外白領技術人才派駐。人才,才是新經濟的重心。領先全球的美國矽谷,在川普在縮減移民額度與條件時,卻也獲得技術人才開放的移民額度。 我們應該要跳脫大製造業思想。在這動盪的機會,一起規劃台灣的下一個十年新經濟:人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