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國進民退」與改革開放40年

工商時報【主筆室】 大陸最近經歷一場罕見的經濟路線重大辯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封公開信,起了一錘定音的效果。 本報昨日引述新華社的報導,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0月20日給「萬企幫萬村」行動中獲得表彰的民營企業家回信,特別強調「支持民營企業是中央一貫的政策」,並且駁斥任何弱化民營企業的言論,習近平以白紙黑字駁斥「國進民退」,終結了困擾多時的傳言。 習近平在公開信中強調,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營經濟的言論和做法都是錯誤的。 在習近平公開信之前一天,主掌國家經濟政策的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在10月19日接受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三大官方媒體的專訪,劉鶴特意回覆記者提出「國進民退」的問題,直言所謂「國進民退」的議論,既是片面,也是錯誤。國有資本入股民營企業,是件好事,不存在「國進民退」的事。 劉鶴不是單獨發言,同一天他邀集了人民銀行行長易綱、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以及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士餘,四人分別透過主要官方媒體,以專訪形式,表達政府對股市的政策支持,遏止股市不斷下跌,大股東斷頭質押的問題,主掌國家經濟金融政策的官員集體發聲,極其罕見,顯示大陸政府對於股市下跌的重視,重新燃起民眾對於股市的信心,期待隨後採取的各項政策支持。 大陸股市今年不斷下挫,年初到10月19日為止,上證指數累計下跌22.88%,在全球所有股市中敬陪末座,排在其後的僅有西非貨幣聯盟的象牙海岸BRVM指數,以及納米比亞Local指數,而且,由於股市下跌的過程中,資金與政府資源向中大型的國營企業傾斜,民營上市公司的股價跌幅遠遠超過指數。 以劉鶴等四位財經領導發言救市的前一天的收盤價計算,上海與深圳兩個交易所共有3,553家上市公司,其中股價與歷史高價相比較,跌幅超過50%的竟然高達3,150家,佔所有上市公司家數的88.66%,股票跌掉80%以上的有1,018家,占比28.65%,也就是說,如果把龍頭國企拿掉,大陸的中小型上市公司股價,距離高點竟然跌掉六、七成,由於中小型股以民營企業為主,整體民營企業衰退的壓力可謂空前。 由於民營企業在擴張過程中,大多採取高槓桿的方式運作以追求最大的增長,上市公司大股東也習慣向銀行高比例質押股票,因此超過五成以上的跌幅必然引發大量的融資斷頭壓力,也迫使民營企業主轉向資金充沛的國家資本尋求援助。根據《南華早報》的報導,今年民營企業將經營權或是控制權移轉給國有資本已經達到50家,是「40年來前所未有困境」,而且,從質押斷頭壓力到股權移轉需要數個月的時間,今年第二、三季股價持續下跌,民營上市公司轉手賣給國資的家數必然持續攀高。這也是引發大陸企業高度擔憂「國進民退」的病灶。 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的紀念,1978年5月一篇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在《光明日報》一版刊發,這篇文章打開了大陸擁抱市場經濟大門的鑰匙。隔年的4月,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在北京參加黨中央工作會議的機會,提出了「廣東先行一步」的建議,希望在深圳、珠海、汕頭劃出特區,鼓勵華僑、港澳同胞與外商投資。 接著在1980年8月,由廣東省委副書記吳南生起草《特區條例》獲得全國人大通過,將深圳蛇口、與珠海、汕頭、廈門一起劃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自此以深圳為實驗的市場經濟與民營企業,用40年的時間成為大陸經濟的主流,至今民營企業貢獻大陸五成的稅收,六成的GDP。 過去一年,為了避免明斯基時刻的金融風險,政府嚴厲執行去槓桿政策,加上P2P等民間融資體系的崩解,使得銀行體系資金大量向地方政府與國有企業集中,民營企業面臨前所未見的融資困難,最終一路蔓延到民營上市公司,造成股票重挫。此時,又因為中美貿易戰逐步升高,大陸內部出現必須「集中國家力量」的倡議,甚至有財經評論員主張「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剛好又遇到馬雲盛年退休等事件,「國進民退」的風潮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 在大陸領導人與主管經濟的部委負責人同步發聲,表明支持民營企業是其中央一貫政策的立場之後,這波在改革開放40年爆發的「國進民退」浪潮將會暫時止息,接著大陸中央應該會要求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銀行體系,必須加大協助民營企業取得資金的力度,各地方政府透過國資企業入市搶救民營企業必須以紓困為主,避免以融資資金換取股權或是控制權,習近平一錘定音,確保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不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