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須拚全力防堵停滯性通貨膨脹

工商時報【主筆室】 國際金融海嘯爆發剛屆滿10周年,如今是否重演那種金融危機戲碼,正在受全球財經界所熱烈討論。而當前中國大陸經濟走弱事態,受到高度關注,甚至有些主流外媒(如華爾街日報)認為,大陸是下波國際金融危機引爆點之一。對此,我們平心而論,大陸從未有引爆國際金融危機的「前科」,只是,近期大陸露出的「停滯性通貨膨脹」苗頭,的確不可輕忽。大陸本身必須拚全力,防堵這種「滯脹」苗頭滋長,否則恐怕觸發海內外金融大震盪。 回顧2008年9月15日,美國大投行雷曼兄弟轟然倒閉,導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亦迅即衝擊中國大陸。之後,東西方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印鈔票」式的大手筆寬鬆貨幣手段,並人為導引出大幅度的降息循環,以挽救經濟。 結果,以全球範圍而言,最普遍得益的是房地產、股票等投機性資產交易;至於實體經濟發展,相對步履蹣跚。因此,表面上各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力道穩住了,但社會上貧富差距惡化,廣大工薪階層收入及購買力未有亮眼的提升,惟物價水平也因此保持基本穩定,讓許多國家主政者可以宣傳「經濟穩住,物價持平」政績。 這段故事,近10年來也同樣在大陸上演;而且,當初大陸政府挽救經濟的手法超猛,主要是北京中央在金融海嘯爆發後,迅即在2009年年初祭出「4兆元人民幣擴大內需專案投資」大計畫,成為國際聚焦點。 而這項投資也真讓大陸2009年GDP很爭氣,竟增長了8.7%之多,乃是金融海嘯風浪仍在激盪之時,「鶴立雞群」於全球的經濟奇蹟。接著,2010年大陸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因而其GDP總量在這一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 不過,這4兆元大投資,也衍生出了大陸全民房地產投資(或投機)熱潮,直到現在只是降溫,尚未退潮。因而近10年來,大陸全國平均房價上漲幅度遠超過1倍,精華個案漲價2、3倍者比比皆是。 更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熱扭曲了大陸金融發展樣態,即房地產快速增值吸引了大量信貸資金投入;信貸支持助長了房地產價格漲勢,又回頭吸引更多信貸投入。這麼一來,房地產市場成為大陸信用擴張的強力引擎,由此創出數量驚人的貨幣供給額。 在2008年末,大陸廣義貨幣供給額(M2)只有47兆餘元(人民幣,下同),而到今年8月底,其已擴張到178兆餘元之鉅。其背後主要推手,就是房地產信貸;惟房地產市場亦為近10年大陸經濟增長之功臣。 相較之下,大陸股市表現差很多,近10年來股價指數,除在2015年飆漲過一波外,其餘時段都很平淡。這也反映出大陸實體工商業底氣不足,尚待補強。 在這種結構下,當前大陸經濟「續航力」就有疑問。因房地產市場早已熱過頭,後續炒作餘地小了;而實體經濟,正要轉型升級,偏偏碰上中美貿易戰。所以,近期大陸經濟數據的一些負向變化,都應被高度關注。 譬如,工業生產增加值年增率,今年上半年達6.7%,而7、8兩月各只有6%、6.1%,看來有些冷卻。下一步若中美貿易戰更激烈,導致大批中外廠商移出大陸,則大陸工業產值難保不會衰退。更何況,近期大陸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迷,亦不利於後續的工業發展。 工業生產受壓,理論上會減少商品供給,抬高物價。而實際上,近期大陸CPI(消費物價指數)確已蠢動,即今年上半年漲2%,7、8兩月分別漲2.1%、2.3%,都比去年漲幅1.6%擴大,亦讓人憂心上述貨幣供給額激增正在推升物價。 綜而言之,大陸當前經濟表現,雖然沒到「產出衰退與物價高漲並存」的滯脹程度,但已露出如此苗頭;大陸主政者必須拚全力壓住這個苗頭,不能使其滋長為真正的滯脹。 其中,平穩物價以避免利率走升,是非常重要事項。否則,大陸一旦走上升息循環,很可能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而引發出「中國版金融風暴」,讓國際金融體系陣腳大亂;畢竟,大陸經濟規模已在全球舉足輕重,不能失序。 為此,當前大陸在費心應對中美貿易戰的同時,另須精準配置信貸資金,有效擴大國內實業投資,保障供給;及加速優化社會財富分配,促使中產階級群體不斷擴大。如此可達致總供給和總需求之平衡,乃是大陸經濟趨吉避凶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