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結構改變 業者應認清、調整

工商時報【本報訊】 從房市現況與展望談起,剖析全國六都房地產價量指數趨勢、房價負擔能力,及臺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2005年第2季到2015年第2季的房價、物價、所得與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年成長率。其中,物價指數成長11.72%、平均每人所得成長20.51%、GDP成長25.54%、全國房價成長65.63%,及臺北市房價成長101.51%。 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復甦過程,是量先價行,因為要跌時,量要先縮;要漲,量要先行。尤其,房市復甦有幾個觀察現象,包括投資客斷頭、法拍屋、不良債權(NPL)、不良建商倒閉、資產管理公司(AMC)出現等多個指標,但目前還沒看到,我認為臺灣房市目前尚未有復甦的跡象。 未來展望,我認為,健全房市沒有一帖萬靈丹,政府不但要多管齊下,特別在當前房市,尤其是房價如此不合理情況下,的確需要較重的改革力道,才能扭轉房市,讓人民有感及抑制炒房才有可能。 我要告訴大家,市場結構性改變,是慢慢在發生,很多人希望重新回到以前,或房價重新回到以前,這基本上是很難的,大家要認清世界在進步,要往前走,所以,業者反而是要認清現在的市場結構與做法,重新調整,才是因應之道。 我認為,先走先贏,體質好的建商,因產品品質好,且價格合理,又做了很多售後服務,可先行出清,所以,目前業界「贏的策略」,就是「不景氣,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