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傑:幹嘛要考第一名

張正傑:幹嘛要考第一名

某一天在一個出版物上看到一個標題叫「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當下我的感受相當不舒服,原因在於這句話呈現出的名次價值讓我很不能認同,為什麼我們需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國中時期,我便是一邊練琴一邊讀書,那時沒有念音樂班,而是念一般的正規班級,印象深刻的是, 在那個年代有一種分數的「種族歧視」,分數高的不會跟分數低的玩在一起,而分數也似乎代表了一個學生的好壞。印象中的國中三年壓力非常的大,即便到現在,我仍然會做考試考不好的惡夢,儘管後來到維也納留學,那種充滿壓力的情景還是會在夢中出現。

現在我看女兒小學的功課,有好多題目內容我也都答不出來,但對於這些制式知識的會與不會,其實並沒有影響到一個人的價值。當孩子還在小學階段,如果因為課業的表現不佳,因為分數的排名落後就因此覺得自己很差,這樣的價值排名並沒有意義。在孩子小時候我們也許僅需要了解他會或不會這些知識,但所謂的排名、比較、競爭,都對孩子這個人的一生無關緊要。

我一直不是很喜歡一種食物叫做「素雞」,既然要做素菜了、要吃素菜了,那為何需要把自己假扮成葷食呢?每個孩子都有他真實的模樣、真正的長處,我們實在沒有必要把他們模組化成一個個社會價值以為的優秀模樣,那不是真正的他們。

國英數好就是好人才?
我有許多在音樂表現很好的學生,在課業上卻未必是拿手的,面對通才教育他未必科科都能擅長,也許他的數學只有八分的程度,但這其實不影響他一○五分的音樂天分。但問題便是在這邊,台灣孩子的未來有很大部分決定在他國英數三科好不好?這是非常荒謬的現象,一個孩子也許數學很差很差,但他在做黏土、畫畫的功力卻是那些拿一百分的同學都比擬不上的。

有一回我在芬蘭請一位很有名的外科醫生吃飯,那時我們是吃火鍋,所以我把肉切得很薄很漂亮,當下那位外科醫生說:「哇!你應該來當我們外科醫師的,在外科上手部的技術太重要了!」雖然在外科上手的技巧如此重要,我們現在選出的醫生主要卻是確定他功課很好,但手卻未必靈巧。

我非常想說的是,在通才教育的國小、國中等時期,「第一名」不該界定在功課上,這個時期都是通才教育,其實只要通過就可以了,不能通過的也許就讓他再讀一年,幫助孩子讀到過。

如果在通才階段我們就因比較和分數抹煞掉一些孩子,動搖他們對自我的自信,這些本來在某些領域可能可以很優秀的一些人,就相當可能變成所謂的「壞孩子」,因為被否定而開始放棄自己、做盡壞事。我們應該要將這樣的孩子引導回來,在他比較有亮點的地方去肯定他,而不要再用他的學業成績去否定這個人。

看「能力」不看「分數」的時代來了
台灣社會太喜歡看你是什麼學校畢業的,然而這個時代應該是個「看能力」的時代而絕非是「看學歷」的時代。太多企業老闆都明白分數高與能力高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當孩子出社會時,以我自己來說,我也會面對競爭的壓力,這時我需要大量的練琴,但練琴對我卻跟準備功課的壓力截然不同。練琴時我有主動要練好的動機,就算練到半夜我也會去把它練好,那是一種自我要求而不是應付課業了。

我因為在音樂上找到自己的價值而不畏懼比較,我的琴藝可能沒有馬友友那麼舉世聞名,但我有我的價值和存在意義,如果馬友友在台灣,他也未必能像我一樣有這些顛覆過往的創意,這些是我對自己的自信。而這些,不是通才教育教我的,而是在我發現自己的亮點後,一點一滴累積的信心。

如果國中時沒有排名次,那三年對我會是美麗的三年,看能力不看分數的時代來了,台大、哈佛畢業又怎麼樣呢?

【延伸閱讀】完全搞懂!12年國教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聞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