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 Glass 談穿戴式眼鏡發展困境

工商時報【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吳顯東】 Google於2015年1月16日發布消息,已經進行兩年的穿戴式眼鏡「Google Glass Explorer」計畫將自2015年1月19日「畢業」,Google Glass將停售、停產並且從Google X實驗室旗下搬出,移交智慧家庭部門,由Google於2014年收購的Nest Labs的執行長費德爾(Tony Fadell)督導。Google並澄清,雖然目前看來一切暫停,但Google並沒有要放棄Google Glass,反而還要致力於推出能讓一般消費者適用的Google Glass,只是時間還不確定。 Google此舉動真正的用意曖昧不清,因此眾說紛紜,有的認為Google Glass只是結束實驗階段而已,移出Google X實驗室是開始下一階段的商業化。有些則認為Google Glass因一直無法克服實用化與侵犯隱私權疑慮,是故最終放棄了此產品。 筆者認為Google Glass兩年的實驗計畫已經讓Google了解穿戴式眼鏡目前的侷限和面臨的挑戰,因此未來數年若無法有新科技克服這些挑戰的話,其「商業化準備」時程將會比想像中來得長很多。 平心而論,穿戴式眼鏡確實有其嶄新的應用,並能為消費者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是現階段的產品有很多問題,例如產品有點重、成本過高(1,500美元)、續航力不佳等,更麻煩的是其侵犯隱私權的疑慮。不過,這畢竟只是第一代產品,後續還有很多努力改善的空間。 其實各種創新產品大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淬鍊才能真正成為熱銷產品。例如現在極為熱銷的平板電腦,微軟先推出觸控螢幕的Tablet PC,但定位不佳,系統過於複雜、重量過重,並未受到消費者的青睞。Apple將系統簡化,螢幕縮小再搭上app環境,終於揚眉吐氣。 因此,Google Glass是否也是屬於仍需淬鍊的產品,只需假以時日,未來仍大有可為? 以穿戴式眼鏡所提供的功能來說,確實是能提供使用者需要的功能,例如即時辨識、資訊查詢、攝錄影等。但相對的,穿戴式眼鏡也面臨幾個大問題,包括產品成本過高、續航力低、結構複雜及侵犯隱私權等。 成本過高的問題,相信只要能進入量產,應該可以解決並可將成本控制在500美元以下。續航力問題則必須靠電池技術的進步,目前很多學界及公司投入行動電池續航力的研究,透過各種新材料的研發,已經發展不少電池原型可以提高數倍至數十倍的續航力。 結構複雜主要是需要攝影鏡頭、微型投影機及光學系統將影像投射至眼睛。攝影鏡頭已經很成熟,微型化不是問題;微型投影機則仍需努力微型化。至於光學系統微型化則目前最接近的解決方案應是Innovega公司的iOptik技術。 iOptik把穿戴式眼鏡光學部分所有要處理的工作都做在一片隱形眼鏡上,只要在眼鏡腳架裝上微型投影機,並於鏡片上貼上一片半反射薄膜(可透射背面的光,反射前方的光),就可以達到所需功能,大幅降低穿戴式眼鏡的成本及複雜度大。該隱形眼鏡由兩層奈米級大小的過濾聚焦裝置組成,外層讓所有光通過,內層的過濾聚焦裝置則在隱形鏡片中心點,僅允許由微型投影機投射出的某種偏光形式的光線進入,並將這些進入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上。 目前iOptik已經完成硬式隱形眼鏡的雛形,正進行測試中,但主要以軍方市場為主。大眾消費市場必須是軟性隱形眼鏡,預計2∼3年會成熟。Innovega宣稱,由於其隱形眼鏡製程同一般的隱形眼鏡,因此未來隱形眼鏡的成本會與目前一般視力矯正的隱形眼鏡一樣,而且同樣可以做成各種度數,可適用於所有使用者。由於Innovega主要業務放在隱形眼鏡上,眼鏡部分可授權給各眼鏡廠商,因此眼鏡的樣式將可千變萬化。 最棘手的是侵犯隱私權的疑慮。由於Google Glass具備攝錄影功能,美國一些餐館、酒吧、影院均禁止顧客配戴穿戴式眼鏡。當世界充滿如Google Glass般的裝置時,任何人的出醜都可能會被人無意間記錄下來,若再透過網路傳播,這出醜的時刻是永遠無法抹滅。因此侵犯隱私權是如Google Glass此類的穿戴式眼鏡所面臨實用化的最大障礙。此問題一日不解決,筆者相信,這類產品將永遠只能在特殊工作場合中運用。(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