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王意中:6建議,陪伴孩子面對女童割喉案

《國小女童割喉案》,糾結著許多為人父母的心,有如刀割的痛、不捨與難過。對於龔姓嫌犯在校園裡,殘暴的隨機殺人舉動,除了令人憤慨、激動、不滿、憤怒之外。緊接而來,則是一波波對於校園安全的擔心、焦慮與不安的思緒縈繞在爸媽的心中,久久揮之不去。而這事件也同時讓身處在校園的孩子產生害怕與恐懼。以下6點建議,和您分享如何陪伴孩子一起面對與因應。

不敢上廁所的恐懼
女童割喉案由於發生在孩子所熟悉的校園廁所裡,對於每日需要上廁所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因此產生相似情境的負向連結,而衍生出害怕、恐懼、焦慮、不安等情緒,進而出現拒絕在學校上廁所的迴避或逃避反應。請仔細敏感家中孩子是否開始出現在校憋尿、不上廁所的行為表現,以進一步澄清孩子受此事件的影響程度。

悲憤情緒的出口
無辜受害女童的生命消逝,喚起了人們心中的不捨、傷心、難過與悲傷。同時,面對兇殘的龔姓嫌犯,心中亦激起了滿滿的憤怒、激動、生氣、憤慨等強烈情緒。面對這次的女童割喉案,大人與孩子們的複雜情緒透過電視新聞、臉書訊息等傳遞,如同積壓能量已久的火山,是需要適時的情緒出口、噴發、宣洩和表達。在安全、溫暖、放心的陪伴下,和孩子彼此分享,聽聽親子對於這事件的內在感受。

建立情緒防護牆
面對這次的女童割喉事件,對於許多為人父母來說,在對於已逝女童的心痛、不捨與難過之外,同時在內心裡也產生巨大的衝擊。一股擔心、焦慮、憂慮與不安的情緒鋒面突然降臨,烏雲籠罩在心裡,同時也很容易將這份情緒傳遞給家中的孩子。 這段期間,出現類似的情緒反應很自然。但我們仍須提醒自己,留意自己的反應是否過度放大,例如不斷和孩子強調在學校上廁所是多危險的一件事。適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強度,設置一道情緒防護牆。避免將自己的負向情緒整批傾倒給孩子,而讓他衍生出過度焦慮、害怕、恐懼等反應。

遠離重複畫面及過度細節的描述
如同面對其他類似新聞事件,以目前的新聞訊息傳遞的速度與廣度,孩子是很容易獲得與知悉案件的發生。為避免太過殘忍血腥的畫面,對於孩子的情緒產生不安與可能存在的陰影。建議在和孩子討論與分享事件時,減少重複新聞畫面的收看,及過度討論行兇者的犯案手法、過程與細節。您可以持續關注案件後續發展,但不表示孩子需要同步和您收看新聞。

陌生人出沒,注意
在自己所熟悉的校園裡,在每日有生理需求的廁所中,在參與校園活動課程上。對於孩子來說,照理應該是最安全、最自然、最無憂無慮的事。無奈對於心思單純的孩子,卻不知不覺深陷大人的複雜世界。沒有人希望遇見冷血、兇殘的龔重安,但也沒有人有把握不會遇見下一個翻版的龔重安。

 「陌生人出沒,注意!」面對日益複雜、捉摸不定的社會,讓孩子了解有時最安全的地方,也可能是最危險的地方。引導孩子如何敏感陌生人,無論是察覺對方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說話反應或身體趨近。同時,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陌生人,例如不單獨和陌生人相處、迅速轉身離開、跑去告知老師、平時多呼朋引伴、不流連校園的死角等。

積極參與校園活動
其實,有許多父母對於孩子所就讀的校園是很陌生的。當這次的女童割喉案,讓父母對於孩子所身處的校園感到擔心與不安。這時,或許是可以開始啟動自己對於校園的參與,無論是參加孩子的活動或擔任校園的志工,這都有助於提升爸媽對於校園裡的人事物的了解。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安心。多一份參與,多一份對孩子安全的維護。


【延伸閱讀】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單一殺人、監所逃避、尋求判死型隨機殺人

當幽暗的新聞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父母可以做什麼?

8歲女童走了之後,保護孩子人身安全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