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居服員 如再生母親

居家照護服務員劉珠寬(著藍衣者)推著腦性麻痺患者美美(化名)。(吳張鴻攝)

中國時報【吳張鴻╱新北報導】 國內目前有近46萬的失智、失能老人,卻僅有2萬多名的本國居服員,人員嚴重不足。5月下旬通過的「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則為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帶來了一線希望,然而我們仍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居服員的行列。〈長情的告白〉系列報導,將為您解開「居家照顧服務員」的神聖面紗,讓26位居服員陪伴與愛的故事,帶給您不僅是滿滿的感動,還有更多的信任與鼓勵。 「來喔!一、二、三!」居家照護服務員劉珠寬用力將輪椅推過門檻,讓25歲腦性麻痺患者「美美」(化名)能順利搭上復康巴士回診。劉珠寬說,她過去和丈夫做水泥工,44歲那年父親驟逝,遲遲走不出傷痛的她,接觸「居服員」工作,決定將悲傷化為力量,也將父親生前的愛心繼續傳遞下去。 劉珠寬提到,社會刻板印象總將「居家照護服務員」與「傭人」、「看護」畫上等號,但居服員是政府認定的職稱,須接受90小時學術科實習才能逐步上線,還得考取「照顧服務單一技術士丙級證照」,且相對於傭人或看護,居服員具有較多的同理心,較能將個案視為自己的家人。 延續父親生前愛心 劉珠寬舉例,很多時候她推著個案到公園吹風,許多同樣推著主人的看護都會跑過來問:「為何妳看起來那麼開心?」她總告訴他們:「試著把你眼前的這位老先生當作你的父親,你自然會全心全意地照顧他,即便經過一整天,你也不覺得累。」 有些看護狐疑地離開,但隔日又在公園相遇,他們會跑過來與她分享:「真的!我昨天把我的主人當成我的父親,結果我竟然能陪他聊上一整夜都不覺得累!」 劉珠寬也分享自身從事居家照護15年來的點點滴滴,她說,居服員的流動率相當高,且付出與所得常常不成比例,身心往往疲憊不堪,若遇上不肯配合的家屬,那就有得受了。 患者都相當尊重她 另外,劉珠寬也坦言,因居服員多為女性,在為個案服務的當下,也常會受到言語或身體的騷擾。劉珠寬表示,雖在替個案洗澡、更衣,遇到幾次言語或肢體騷擾,但大部分的個案都相當尊重她,甚至視她為再生母親。 她說,剛接美美的前半年,她的母親一直拒絕讓美美去醫院復健,但劉珠寬透過每次到美美家服務的空檔,便與她聊上幾句,讓美美母親改變觀念,了解「復健」其實是有用的,也放手讓劉珠寬陪美美每周兩次至台北回診。 劉珠寬還說,文文(化名)是腦性麻痺患者,一年四季都穿著厚重的棉襖,他的母親告訴她:「不這樣穿,文文會感冒的!」但即便穿了大衣,文文還是不時發燒、咳嗽、流鼻涕。 劉珠寬耐心向文文媽媽解釋,夏天就該穿短袖、短褲,讓汗排掉,如果鎮日穿著長袖、長褲,汗悶在裡頭排不掉,若是要去上洗手間,褲子一脫,不就著涼了? 用心付出就有成效 除此之外,劉珠寬還開始帶著文文到公園散步,剛一開始,只能緩慢徐行,現在能小跑步,甚至還能在家分段做伏地挺身,讓她體認,用心付出,個案就一定會感受得到,且也會做得很好,甚至做得比一般人想像中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