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為無聲的孩子發聲!醫師看台灣兒醫環境

兒童醫療議題在台灣尚未成立兒童醫院前,被討論的沸沸揚揚,而現在有了兒童醫院,衛福部聲明將陸續調高兒童健保給付、並提升兒童醫療照護品質,但成立了兒童醫院,兒科醫療原本存在的問題就已經都解決了嗎?

在兒童醫療第一線服務的小兒科醫師心中,台灣兒童醫療資源與環境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共羅列了六大項兒童醫療問題,包含:「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偏鄉地區缺乏兒醫人力」、「兒童醫療人力成本高,但醫療給付卻無提高」、「大型醫院缺乏就醫科別引導,家長茫然」、「兒科急診醫療照會機制不良,兒童無法得到適切診療」、「願意接受兒醫專科訓練的人不斷減低」。

此次我們訪問到三位小兒科醫師:賴貞吟、葉勝雄以及詹弘毅,分別於「感染」、「腸胃」及「過敏」等兒科領域中各具專業,他們對台灣兒醫環境有何看法?

◎家長應建立「小孩生病先看小兒科」的觀念

葉勝雄醫師指出,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尚未建立起「小孩生病就要看小兒科醫師」的觀念,經常會用器官來分辨就診的科別。然而,兒童好發的病症與成人有所不同,若小孩生病時先至成人科別就診,醫師未必可以直覺連想到兒童病症。因此建議家長在小孩未滿18歲生病時,都先至兒科就診,再聽醫師的建議考量是否要轉向其他科別。

◎提高兒童藥品與醫材健保給付,保障兒童生命安全

賴貞吟醫師提到,目前台灣醫療資源投注在兒童的部分較缺乏,尤其部分兒童所需的藥品與醫材,可能因健保不給付或給付較低,廠商甚至選擇不進貨,導致小朋友沒有醫療器材可以使用,甚至會影響生命安全。她語重心長的說:「小朋友是沉默的一群,希望大人們可以多為他們著想。」

◎幫助家有病童的家庭,提倡「照護假」

賴貞吟醫師認為,家中有小孩生病,對一個家庭的影響是很大,尤其是在醫院長期住院的重症小朋友。希望社會能有更多資源幫助這些家庭,例如讓家長能有「照顧假」以減輕經濟上的負擔

◎重視兒童健康福利,擺脫兒科是「賠錢科」的標籤

詹弘毅醫師則提到,歐美國家把兒童視為是珍貴的資產,醫療資源比例分配就與台灣有所不同,兒童就醫所需要的成本很大,而若健保制度壓縮兒科的資源,整體環境也將兒科視為「賠錢科」,那麼對兒童健康福利是影響很大的。他認為「每個兒童都是未來社會的主力,也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