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70周年 兩岸爭話語權

中國時報【朱建陵╱綜合報導】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大陸已經決定將在9月3日舉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北京大閱兵,此舉除了作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中國(強國)夢」的一環之外,也在進一步搶奪兩岸間的對日抗戰話語權,我方對此應如何自處,是一個數十年來始終困擾的難題。 自1960年以來,中國只舉行過3次大閱兵,而且都是在10月1日的國慶日舉行,在9月間舉行大閱兵,是習近平的創舉。國際評論家多認為,這是掌權尚不足3年的習近平一個果斷決策,目的在彰顯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以及習近平本人對軍隊的控制力。 習近平如何追求「中國夢」暫且不論,在大陸針對抗戰結束舉行大閱兵一事,我方關切的問題,在於究竟誰是對日抗戰的「中流砥柱」?誰能代表中華民族對日本當年的侵略作為發話? 根據大陸的史觀,中國共產黨是8年對日抗戰的中流砥柱,國民黨對抗戰的態度是「消極抗戰、積極勦共」,在戰場上的表現則是「不斷潰退、喪師失地」。 這種史觀從1985年開始有所調整。在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時,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說:「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為中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的。」 到了抗戰勝利60周年的2005年,由於該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陸,國、共關係改善,當年的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進一步調整立場,稱國民黨和共產黨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近年來,關於抗戰史實,兩岸多有「共同紀念」、「共同編史」的建議。但大陸新領導人習近平的態度顯然有所轉變。 去年在紀念抗戰69周年時,習近平重申「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對於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貢獻,習未再強調。 如何因應習近平對抗日歷史的態度轉變,以及9月間將舉行的北京大閱兵,口頭抗議顯然沒有作用。 對日抗戰的歷史糾偏,必須透過兩岸的協商管道正式進行,而台灣的糾偏行動,必須擁有足夠的民意支持。否則這場歷史詮釋權之爭,台灣毫無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