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玩伴創業 青年接棒務農

34歲的蔡宜修返鄉從農,透過百大青農輔導計畫,投入耐熱平地種高麗菜種植,年收破百萬。(謝瓊雲攝)

中國時報【謝瓊雲╱彰化報導】

71年次的蔡宜修,家中世代務農,10年前原本是蔬菜中盤商,卻因不滿意供貨品質,決定自己種;雖有經驗,但實際全心投入後才發現傳統慣行農法的許多缺點需要改變,他拉著兒時玩伴創業,堅持利潤共享,5人小組還通過第2屆百大青農團體組遴選。

捨中盤商改當農夫

蔡宜修原本專作最受歡迎的初秋品種高麗菜,夏天還到高山租地耕作,但前年一連兩次颱風讓他幾近慘賠,去年在農改場輔導下他轉作台中二號耐熱平地種,5人合力管理15公頃的高麗菜田,獲致大成功,價量皆可觀。

蔡宜修說,透過經驗累積和專家的協助,已可藉由數據資料判讀,推估高麗菜種植與採收的數量、時機,寧可保持土壤地力也絕不搶種,有策略地避開菜價崩盤期間,保持供貨價格平穩。

2年的青農輔導也幫他釐清了團隊的運作問題,與同伴取得了人力、機械資源共享,但財務各自獨立的折衷共識,他希望在年底輔導期滿前,能完成蔬菜集貨場的建置,讓高麗菜產銷更具彈性與調節功能。

才22歲的蔡翌璋,從填寫高中志願的那一刻,就已下定決心當農夫;從新竹關西高中園藝科畢業,前年10月退伍後,他回到彰化縣最西南角,風頭水尾的大城鄉,立志當一個對土地友善、受人敬重的農夫。

懷抱初衷返鄉下田

根據行政院的統計,台灣農業人口平均年齡為62歲,蔡翌璋回到老家從農,相較於父母開明的支持,爺奶反應則複雜許多,雖高興有兒孫相伴,卻也心疼孫子天天風吹日曬雨淋,更憂心靠天吃飯的農人,種一輩子沒前途。

蔡翌璋說,自忖是專業科班生,第1年種植七分地的地瓜,堅持自然無毒栽培,但已一、二十年依賴傳統慣行農法的土壤地力盡失,5個月後收成慘澹,採收的1千多公斤地瓜量少又醜,只能以1公斤2元的賤價賣給豬吃。

當別人花4年念大學,蔡翌璋用4年親近土地學功夫,並存下100萬;在高中同學彭鍵琮協力下,去年起兩人合力管理四甲農地,水稻、地瓜、小麥輪作,並和喜願小麥簽約契作保障收益。

反思有機農業耕種

農家生活每天清晨4、5點就得起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蔡翌璋說從農有趣和充滿挑戰的地方,就在於露天栽培無法準確估算天災與價格波動的影響,未來將把這2年的收入投入添購簡易設施、自動化機械,一步步減毒並加強生物防治降低病蟲害。

他說,農業就是學習尊重土地、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需要智慧與遠見,不能急於眼前;懷抱初衷的他也點出現代有機農業的迷思,為了有機生產而投入高成本建置設施、溫室,高碳排的栽培方式並非真正對環境友善,轉變心境的他笑說,看來想要擁有跑車的夢想,得延遲好幾年才能實現了。

★更多相關新聞

叛逆生機 學徒拚創新
燒掉5萬雙瑕疵鞋後 他終於站穩日本市場
清寒創業 回饋社會 蔡振發獲選模範父親
金管會頭痛人物 變金融科技專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