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不會說謊

工商時報【于國欽】 總體數據常有「名目」、「實質」之分,以當期價格與產量相乘為名目的概念,以基期年價格與產量相乘是實質的概念,簡而言之,名目GDP衡量的是「值」的變化,而實質GDP衡量的是「量」的變化。 ■消費者物價(CPI)與GDP平減指數雖然都是價格指數,但前者僅衡量消費品,後者除了消費品,還衡量資本設備、出、進口價格,因此兩者走勢未必相同,去年油價上揚導致CPI上漲,但GDP平減指數卻下跌。 日前國民黨文傳會以「520蔡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為題,指出去年依台幣計算的人均GDP僅微增1.55%、國民所得(NI)也只略增4,453元,此一增幅為近5年最低(事實上是創近6年最低),台灣已進入低薪資、低成長、高物價的年代。 每逢執政周年,輿論、在野黨總喜歡評論一下政府施政,政府本應有雅量接受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勉之,若外界真援引了錯誤的資料也應據理陳述,加以澄清才是。但近月政府的澄清稿,疏於說理,全是情緒,由於情緒高張,數據援引時有疏誤,說服力已每況愈下,足見心平氣和才是務本之道。 擺脫悶經濟 咁有影? 政府這次回應國民黨文傳會的態度亦然,這份出自國發會的文稿強調文傳會此一批評「內容偏頗、誤導民眾,引用片段的數據來解讀近2年台灣經濟全貌,是誤導人民對實際狀況的了解,更是抹煞這2年來國人及政府的努力。」文中並引述相關數據表示台灣已擺脫「悶經濟」的泥淖,然而真是如此嗎?我們且來檢視檢視。 文傳會以新台幣計算的人均GDP、人均國民所得(NI)來呈現當前台灣經濟的困境,其數據並無錯誤,政府理當以此反省有什麼不足之處,有什麼可以改善之處才是,詎料,我們的政府竟以「內容偏頗、誤導民眾」嚴辭反駁,而反駁的依據是「我國實質每人GDP」增幅逐年增加,2016年增7,885元,2017年大幅增加18,121元。 「實質每人GDP」過去很少被引用,早年也只曾出現在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其餘如國民所得統計年報,國民經濟動向季報皆未曾刊載,國發會如此上窮碧落下黃泉就是要找出一個「好看」的數據,最後總算是找到了,從數字上也證明表現得不錯,但這真的足以證明我們擺脫悶經濟了嗎?當然不行。 GDP平減指數 下滑了 實質每人GDP和每人GDP的差別在於物價,每人GDP經物價(GDP平減指數)平減之後就成了實質每人GDP,何以未平減之前表現的不好,一經平減就變好了?這是因為GDP平減指數去年底下滑了1.12%,而GDP平減指數下滑是好事嗎?當然不是,這代表我們附加價值的價格下滑了,其意味著我們過去幾年扶搖直上的「附加價值率」將會再度回降。 GDP平減指數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一個遞增的數列,美、歐多數國家迄今仍是逐年成長,台灣在1999年之前也是逐年升高的,但近20年卻已出現13次下跌,這個不正常的現象也正是讓台灣經濟陷於疲困的重要原因,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為近6年來首度下滑,這除了是受油價回升的影響,我國產業結構失衡、出口價格長期走疲恐怕才是更根本的原因。由此看來,平減指數的下滑要比「實質每人GDP」增加多少錢,重要多了。 美國數學家貝爾曾說:「數字不會說謊,但它有個癖好,就是會在存心想說謊的情形下,說出真話。」這次國發會援引實質每人GDP反駁外界的看法,看起來好像打贏了這場筆戰,事實上卻同時呈現了一個隱而未現的危機,這樣看來,國發會也算是說了真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