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移居羅山 追求有機生活

羅山村可體驗傳統製作豆腐方式。(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時報【(執筆:黃麗如)】 有機生活蔚為風尚,不少人為了吃得健康,而選擇成本比較高的有機食品;冷孟臻則為了落實自給自足的有機生活,而舉家大小遷至有機村。35歲那一年,從事旅遊業的冷孟臻和夫婿張綦桓,帶著5歲女兒從台北搬到花蓮縣富里鄉羅山,只願一圓有機生活的夢想。經過6年耕耘,兩人從外地人變成羅山人,冷孟臻甚至被選為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她說:「我們不只物產有機,也要過有機好生活。」 三面環山 唯一水源是瀑布 羅山村位於富里鄉南方、緊鄰台東池上,據說因為三面環山的地形如螺、再加上有螺仔溪貫穿,由於「螺」音同「羅」,台灣光復後便以「羅山」命名。羅山村目前有176戶,80%是客家人,很典型的農村。 由於三面環山、唯一水源地就是羅山瀑布、對外只有一條聯外道路,造就此地為獨立的農作栽植區,是理想的有機村示範區。13年前這裡建構了台灣第一個有機農村。經過10幾年的摸索,羅山走過陣痛期、作物甚至曾減產一半,靠著村民的堅持,才有今日的有機農業風景。 自投羅網 從台北搬來定居 在《中國時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主持人劉克襄表示,曾在2006年初次造訪羅山村,當時就對羅山瀑布、泥火山地形印象深刻;亦對冷孟臻與夫婿張綦桓放下台北的工作移居羅山感到好奇。冷孟臻浪漫的說:「6年前我們走訪羅山就愛上這裡,3個月後,全家大小搬來定居。」 初抵羅山村,在地人對這對夫妻感到不可思議,當地年輕人大量流失,納悶他們怎麼會自投「羅」網。 冷孟臻和張綦桓以左鄰右舍為師,學習有機的栽種方式,一開始由於耕地面積太小,花了4個月 在4分地栽植稻米只賺了兩萬元。但冷孟臻 樂觀的說:「雖然收入變少,但在這裡 花費也不大,常常打開家門,門口就 會擺著左鄰右舍送來的菜。」 以物易物 在地食材做麵包 夫妻深覺備受鄰里照顧,於是想出 回饋方式─做麵包,以在地物產做成手工麵包與在地人分享。冷孟臻說:「 我們用當地的南瓜、米麩入料,做成麵 包和鄰里交換。」兩人的麵包社交串起了 人際網路,也從外來者變成在地人;3年前, 冷孟臻擔任羅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深入社區工 作。 村民原本希望理事長能為村子爭取更多經費,增加硬體建設,但冷孟臻認為軟體比硬體建設重要。她說:「有機農作之外,還需要有機的生活。」她意識到鄉下小孩閱讀資源不足,於是請誠品書車開到羅山村,在大樹下推動孩子的閱讀風氣。透過到書車找書的遊戲、說故事等互動,讓孩子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冷孟臻說:「書車離開村子那天,很多小朋友依依不捨,就在那一刻,我知道閱讀這件事已經或多或少影響小孩。」 一家一菜 揪村民聚餐聯誼 如同許多傳統農村,羅山村也以老人為主,冷孟臻認為照顧老人比蓋任何觀光設施重要。她說:「村裡老人家很有故事性,很會帶導覽、會用廢棄物製作樂器。」 為了讓老人家彼此交流,社區辦理「一家一道菜」活動,號召每家出一道菜,大家到社區的大灶旁聚餐,除了聯誼也可交換生活經驗,亦可討論社區發展之道。 冷孟臻指出,除了協助農民銷售有機農作,能過好日子最重要。她說:「羅山動人的是人情味,人的故事、人對土地的執著、人對健康的追求,才是有機村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