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父鄭貞銘 獲文化大學頒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文化大學為尊崇獻身新聞事業與新聞教育逾半世紀,並被尊稱為「新聞教父」的鄭貞銘教授,決定頒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給鄭教授,頒獎典禮定六月二日(星期二)下午三時三十分假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8F柏英廳舉行。這是文化大學創校五十餘年來頒贈給該校教授榮銜的第一人;前此文大授予國人名譽文學博士的包括嚴前總統家淦,總統府前秘書長張群及新聞界耆宿曾虛白。

鄭教授在文化大學創辦新聞系所,並在社會科學院長任內催生廣告學系,為國內第一所大學廣告系,開風氣之先。其辦學以培養學風,提倡「專業精神」與「報恩思想」為主軸,五十三年來培養學生逾三萬人。鄭貞銘在中華民國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任內,推動全國九院校新聞院系之聯繫合作,舉辦學術講座,研究生論文發表,編印專業書刊,對我國新聞教育水準之提昇不遺餘力,教育部、內政部曾兩度頒授最佳社團獎。

為兩岸交流努力近三十年,鄭貞銘強調雙方應以謙卑心、同理心與關懷心為兩岸鋪建和平之路。他被譽為是兩岸交流「先行者」,默默捐助獎學金、參與學術討論、主持講座,遍及大陸各校近百所,並被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師大、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與香港珠海大學、金門大學等十數所大學聘為講座教授,其新聞教育思想,對兩岸四地大學均有啟導作用。

鄭貞銘著作等身,其中「百年報人」,「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新聞學與採訪學」等更行銷三十餘年而不輟,近日出版「百年大師」,更喧騰社會,譽為指引青年人價值思想之「明燈」。

鄭教授一生提倡愛的教育,強調無愛不成師,他強調「不認校門,祇認教室」;認為「小小的教室,是大大的世界」,教育工作者應以發掘人才礦為抱負。鄭貞銘與學生間建立亦師亦友之和諧關係,與學生數十年情誼不變,錢復先生譽他為「教育界傳奇」;關中先生認為他「功在國家,本身便是大師。」

鄭教授歷任中央日報記者、編輯、採訪副主任,英國中國郵報副社長,中華、新生報主筆,並任中央社常駐監察人、《香港時報》董事長等職。鄭教授獲得的榮譽包括:新聞教育特殊貢獻獎(臺北扶輪社頒贈;曾虛白、成舍我、馬星野、徐佳士共五位);新聞教育終身成就獎(紐約世界中文傳媒協會);五四文藝散文獎(臺北,中國文藝協會);兩岸交流特殊貢獻獎(香港文教傳播聯會);新聞教育終身成就獎(北美華人記者協會);新聞教育特殊貢獻獎(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等。

目前,鄭教授正全力推廣「大師工程」,在海峽兩岸包括北京傳媒大學,上海復旦大學,臺南長榮大學與中華日報,扶輪社等地舉辦「大師講座」受到熱烈歡迎。

鄭貞銘先生被譽為“新聞教父”,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所教授、主任、所長,社會科學院長,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上海交大、南京大學、北師大、湖南大學、中南大學(長沙)、福建師大等校客座教授,並任中央社常駐監察人、《香港時報》董事長等職。鄭教授曾獲新聞教育特殊貢獻獎(臺北扶輪社,曾虛白、成舍我、馬星野、徐佳士共五位);新聞教育終身成就獎(紐約世界中文傳媒協會);五四文藝散文獎(臺北,中國文藝協會);兩岸交流特殊貢獻獎(香港傳播文教聯會);新聞教育終身成就獎(北美華人記者協會);新聞教育特殊貢獻獎(美國紐約聖若望大學)。(接下頁)[NT:PAGE=$]

鄭貞銘教授的重要貢獻和成就

一、“把母校政治大學新聞教育精神延伸擴大”,奠定華岡新聞教育基礎

作為華岡新聞教育的代表人物,鄭貞銘被前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徐振興稱為文化大學新聞系的“鎮系之寶”,擔任社會科學院長,催生廣告學系;恩師王洪鈞稱為華岡新聞教育的“靈魂人物”,徐佳士也公允地將他推為文化大學新聞系的“實際創辦人”。

1963年8月中國文化學院新聞系創系之初,鄭貞銘應受文大創辦人張其昀、恩師謝然之的邀請加入該系,擔任執行秘書。1964年,年僅26歲的他出任新聞系代理主任並主持實際系務,成為臺灣最年輕的大學系主任。在張其昀創辦人和謝然之師的鼓勵支持下,鄭貞銘將“把政治大學精神延伸擴大”作為華岡新聞系的辦學方針,宣導“創業”精神和專業精神。

他延攬一流師資,曾虛白、王洪鈞、徐佳士、錢震、余夢燕、李瞻、顏伯勤等臺灣新聞學界名重一時的大家先後應聘文化大學新聞系開講;推行“會見新聞界”活動,成舍我、王惕吾、余紀忠、錢復、林懷民、,《中國時報》總編輯歐陽醇、《聯合報》總編輯馬克任、《民族晚報》總編輯黃仰山等新聞業界精英是華岡新聞系講臺的常客;注重開拓新聞系學生的理論視野,大膽引入相關學科一流學者開設課程;力促學生白手起家,創辦新聞系實習報紙《文化一周新聞學雜誌》;推動文化學院新聞系與美國密蘇裡新聞學院達成姊妹校協議,優秀學生李濤(現任TVBS電視臺基金會董事長)、湯健明(現任大愛電視臺總監)、李傳偉(為知名電視主播)等被選送至密蘇裡新聞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創設“月記”、每月新書、每週專題演講、畢業生文集等一系列特色教學制度,為當時輿論界所推崇,學生受益極多。

正是在鄭貞銘篳路藍縷地創業與推動下,文大大學新聞系成為與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大新聞研究所等院系比肩的臺灣著名新聞學府。1989年,中國文化大學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下設新聞、廣告、大眾傳播與資訊傳播等四個學系,還有新聞研究所與資訊傳播研究所兩大研究所。其間,鄭貞銘曾兩度執掌系主任之職,並曾擔任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和社會科學院院長共達十七年,成為華岡教授。2011年,他榮休後被返聘,迄今仍活躍在文化大學新聞所與廣告系的講臺上,執教時間已達53年。

二、“只認教室,不認校門”,推動臺灣新聞傳播教育發展

鄭貞銘是當代臺灣新聞傳播教育界為數不多的元老,被許多臺灣新聞傳播學界人士尊為“傳播教父”。1962年,鄭貞銘完成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大學新聞教育之研究》,是臺灣第一篇討論新聞教育問題的學術文章。本著促進臺灣地區新聞傳播教育更大進步的目的,他除了在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長期擔任專任教授之外,幾乎執教過臺灣島內其他所有新聞傳播學府,直接或間接的學生總計在兩三萬人以上。他宣導“只認教室,不認校門”的教育理念,沒有偏見,消除門戶觀,只要願意受教,他都願意奉獻。

1965年10月11日,中華學術院新聞協會正式成立,遴選當時臺灣新聞學界和業界俊傑32人為研士,推選德高望重的馬星野先生任會長,馬星野、謝然之、曾虛白、陳裕清、曹聖芬、余夢燕、王惕吾為常務委員,鄭貞銘當選為協會執行秘書。1980年3月27日,他催生中華民國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在臺北成立,成為臺灣首個大眾傳播業學兩界聯合組織。協會推舉馬星野擔任首任理事長,徐佳士、李瞻、梅長齡、黎世芬為常務理事,王洪鈞為常務監事,鄭貞銘擔任秘書長聯繫團結九院校師生。後增設兩位副理事長,分別由鄭貞銘和徐佳士出任。鄭貞銘負推進大眾傳播教育實際責任,先後舉辦學術研究,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出版專業叢書等。1992年9月1日,臺灣傳播發展協會成立,鄭貞銘作為籌畫者,被推舉為協會理事長。協會曾與國父紀念館合作,舉辦大眾傳播系列講座,向大眾普及媒體知識,宣講傳播理念,兩度獲得教育部內政部頒發最佳社團獎。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系五十週刊,特邀鄭教授專題演講,他提出「新聞教育的六個不是」「不是技術教育,不是孤立教育,不是廉價教育,不是速成教育,不是職業教育,不是僵化教育」成了大陸新聞教育的辦學指針。(接下頁)[NT:PAGE=$]

鄭貞銘認為新聞傳播教育之基是使命感之傳達:“新聞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要讓學生瞭解新聞到底是什麼?新聞事業肩負的社會責任是什麼?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堅持的理念是什麼?”他強調學生應該注重同時培養人文素養和社會科學素養,做理想“五有”新聞人:“腹中有墨,手上有藝,目中有人,心裡有愛,肩頭有擔”。

三、“謙卑心、理解心與關懷心”,開啟兩岸新聞傳播學術交流

鄭貞銘是最早參與兩岸新聞傳播學術交流的臺灣知名新聞學者之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孟建教授尊其為兩岸新聞傳播學術交流的先行者。1994年春,兩岸正式開放交流的第二年,他就應當時大陸廣播電影電視部之邀,赴大陸進行為期十天的正式訪問。此後,他每年都赴大陸講學或交流,足跡遍佈大陸絕大多數省份的近百所新聞傳播院系,並廣設獎學金,將極大的心力奉獻給兩岸新聞傳播學術交流事業。

2001年,鄭貞銘被大陸首家新聞傳播類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敦聘為僅有的兩位來自臺灣地區的學術委員。2004年,他率臺灣新聞界高階訪問團造訪北京,團員包括前中央社總編輯王應機、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鄭自隆、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羅廣坤、TVBS電視臺主播謝向榮、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周玉山、《英文中國郵報》副總編陳信夫等知名人士,並邀戴瑞明為顧問。2006年冬,鄭貞銘應邀赴江西省九江國際藝術學院講學。在該校創辦人餘靜贛的提議下,該校將校內的一方占地萬畝的湖泊命名為“貞銘湖”,以推崇其對華人教育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2007年4月9日,「鄭貞銘先生新聞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召開,這是大陸新聞傳播學界首次專為一位臺灣新聞傳播學者舉辦的學術會議,此外,浙大出版社更出版「臺灣新聞教育家-鄭貞銘」專書,成為臺灣第一位在大陸出版專書的學者。

謝然之曾對鄭貞銘說:“兩岸交流是歷史的契機,你們是幸運的一代,應該勇於承擔。”李煥也期勉他:“您的播種將來一定有極大的收穫,使大陸在經濟繁榮之後,政治也有走向民主的趨向。”2007年,鄭貞銘組新聞界高階訪問團訪問北京,在與大陸時任國台辦副主任王在希座談時,強調:“個人生命有限,民族生命無窮。兩岸應以更大智慧解決爭議,以促進交流。雙方應以更多謙卑心、理解心與關懷心,為下一代開創前景。”

四、“對青年永遠不失望”,用“愛”和“橋”開掘人礦

鄭貞銘是經師,更是人師。秉承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時“相容並蓄”的人才招攬原則與胡適先生信奉的“利息在人間”理念,他認定教育的核心價值即是人才培養,教育者需要用“愛”開掘人礦。他將愛無保留地傾注在他的學生身上,踐行“無愛不成師”與“橋”的教育理念,桃李滿天下,被兩岸新聞界尊為“永遠的鄭老師”。

1963年,他在文化大學新聞系執教的第一年,一篇收上來的作業裡出現了高信疆這樣一句話:“老師的冷漠,是學生心靈永遠的痛。”他深受觸動,發誓“對青年永遠不失望”,只要教書一天,就要盡一己之力,善盡職責。對學生的愛,讓鄭貞銘將師生關係視作“忘年之交”,並與潘健行、高信疆、李天任、陳剛信、李建榮、李濤、王偉忠、戎撫天、吳根成、翁重鈞、莊松旺、宋晶宜、湯健明、吳章鎔、廖俊傑、趙俊邁、李傳偉等弟子成了知交好友。他還曾專為學生們寫傳,出版《熱情老師·天才學生》,細數師生情誼,暢銷一時。

2010年,鄭貞銘將自己的生命軌跡匯成了《鄭貞銘學思錄:無愛不成師》和《鄭貞銘學思錄2:橋》兩部書,二十位門生以書腰的形式為恩師背書。退休前夕,他仿梁啟超收徒授課的方式,挑選了海峽兩岸各十二位有潛力的優質青年,成立廿四賢社,親手輔導他們,定期聽取聽他們對許多事物的看法,以期他們能夠出類拔萃,將來為國家社會作最大服務。他常說:“小小的教室,是大大的世界;大大的世界,是小小的教室。”鄭老師永遠在尋找與開掘著人才的寶礦。(接下頁)[NT:PAGE=$]

被譽為「紙上風雲第一人」的高信疆曾在鄭貞銘六秩華誕時撰對聯頌揚說:「老師佈局,天下一輪明月,萬里晴空觸眼明,將遇良才;學子運子,千尺絳帳佛面輕,世事皆沐春風,馬逢伯樂」。

五、“再怎麼忙,也要與大師在一起”,闡揚大師典範,導引青年人生

從受教到服務社會,鄭貞銘幸遇曾虛白、成舍我、謝然之、李煥、王洪鈞、馬星野、錢震、余夢燕等諸多大師,特別是在參與張其昀先生創辦人創建華岡校園時,更是接受到“大師如雲”的薰陶與啟發。梅貽琦先生主持清華時強調的“大學在大師,不在大廈”,深得他的認同。他還曾應美國國務院聯合總署之邀,以青年學者身份到美國訪問三個月,走訪十一個州,遍遊美國第一流新聞機構與院系。其間,他與“傳播學之父”施蘭姆會晤,後者對他影響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為學生謀職,而是指引他們的人生方向,培養創造力。”

鄭貞銘也曾受蔣經國總統親點擔任「中華國劇團團長」,親率徐露、嚴蘭靜、吳興國等名角巡迴北歐、中歐、美國、中南美等近廿餘國家,巡迴演出近四個月;當時我國退出聯合國,從事國民外交爭取與國非常重要,所以受到蔣經國總統褒揚。

鄭貞銘認為,大師們的風範、襟懷與膽識有導引人生的力量,是值得當下青年人一生學習的典範。因而,“再怎麼忙,也要與大師在一起”,闡揚大師典範,推動全人教育,提升人文素養,是他一生的理想。2012年底,鄭貞銘在文大新聞系成立五十周年之際,特在文大新聞暨傳播學院設置“新聞傳播與人文社會大師講座”,邀請國內外大師級學者作專題演講。目前已舉辦三次,分別由實踐大學董事長謝孟雄教授主講“談人文教育”,前監察院院長錢複主講“回顧我的工作生活”法學權威翟宗泉主講「新聞與法律」,第四次將由名指揮家戴金泉教授主持「文學與音樂嚮宴」。

2015年1月11日,鄭貞銘與中國青年學者丁士軒一同編著的《百年大師》正式面世。他們歷時三年,在兩岸的百年歷史中,以一篇四千字的規模,為青年尋找和勾勒出一百位大師的典範。“一百個大師,一百種典範,一百個故事,一百種感動”,鄭貞銘期許青年人能夠與大師邂逅,繼而渴望超越,瞻仰偉大,汲取智慧。該書之出版,造成轟動,獲得社會熱烈迴響。如今,他又成立了鳴軒個人工作室,將闡揚大師典範作為一項長期而系統的事業和工程,繼續推進。

六、“我的第二生命”,筆耕不輟,著作等身

鄭貞銘將寫作視作“我的第二生命”,一直筆耕不輟,始終與時間賽跑。他首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新聞傳播學術播種者,在新聞傳播學術領域的著作涵蓋新聞教育研究、新聞採編研究、報人研究、大眾傳播研究、公關研究等幾大塊內容,已獨立出版或組織編寫了近四十幾種相關著作或教材。其中,《中國大學新聞教育之研究》是臺灣首部探討新聞教育問題的專著;《中外新聞傳播教育》是華文世界專研新聞教育問題的必讀經典;膾炙人口的《百年報人》共收錄近現代107位中外新聞人的事蹟,被稱作一部傳世的“近代中外新聞人物春秋史”;《新聞原理》《大眾傳播學理》《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務》《新聞採訪與編輯》更是有著廣泛影響,成為兩岸經典教材,迄今暢銷三四十年。

同時,他還在文學創作方面取得不凡的成績,主要在闡揚母愛、師生情、心靈改造及生活小品,曾因此榮獲中國文藝協會「五四文藝散文獎」,香港文教傳播聯會「傳記文學獎」,其中,《文化·傳播·青年》闡述了他的人生志趣與理想所在;《資訊·知識·智慧》是關於資訊爆炸時代的感時憂世之作,提供讀者全新的思維;《熱情老師·天才學生》與《老師的另類情書》記述師生情誼,感人至深;《無愛不成師》與《橋》凝集人生軌跡,感悟生命情緣,慨歎歲月如歌;《百年大師》彙聚大師精髓,導引青年精神,再造傳世之作。如今,鄭貞銘仍舊伏案寫作,熱衷剖析時事,他的文字仍舊活躍在各大報紙版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