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評-笑看出版業之怪現狀

中國時報【☉尹荷風(文字工作者)】 推理大師不寫本格的殺人詭計,書裡沒出現半個死者,懸疑科幻等手法也不見了。東野圭吾這回改拿身邊諸人大開玩笑,大咖作家、年輕新秀、王牌編輯和鐵桿粉絲通通入鏡,連知名的出版社也變裝上陣,共同搬演一齣「出版業卅年目睹之怪現狀」。 自1985年獲得江戶川亂步獎,次年辭職專心寫作以來,迄今30年間,東野想必在出版圈見識了各種冷暖人情,謀略算計。2012年問世的這部《歪笑小說》,便是以編輯與作家之間的往來酬酢,帶出日本出版業的各種操作細節,以及其間的眉眉角角。 全書由12則短篇故事組成,各篇主題獨立,但相關人物和場所彼此串連,前後呼應,組合成視角更完整的長篇。東野以誇張戲劇化的筆法,將編輯職場上的各種世故和策略安插在不同情節間,隨著故事推展,又巧妙帶出業內各種技術和數據。 譬如,作家們私下聚會時都做什麼事?聊哪些議題?編輯如何伺候大牌作家?得到小說新人獎,就能保證出道成為作家嗎?出版了一兩本書,就能放心辭職靠寫作為生嗎?小說改編成影劇作品,對銷售會有正面幫助嗎?當忠實書迷與專業編輯意見相左時,作家該聽哪一方的建言?作家的收入是怎麼計算的?版稅怎麼抽?得出幾本書、賣多少本才能維持一年的開銷? 當然,書中的例證都出自日本社會的現貌,誇大的情節則反映了日本經濟和權力階級儼明的傳統,台灣出版業未必會出現類似的文化。 雖然筆法輕鬆,幾近嘲諷,但書中也有幾處較為認真的辯詰,犀利點出某些既有文化的痛處。譬如各大出版社紛紛設立文學獎,利益與目的何在?各家文學獎之間的定位如何區隔及競爭?又如,日本大型出版社旗下皆設有文學雜誌,知名或未成名作家先在其上陸續發表章節,等連載結束後再完整收錄成長篇小說。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出單行本呢?集結成書時會改寫嗎?如果會,表示連載期間刊登的只是草稿,可以因此向讀者收費嗎?若不修改,連載的意義又何在呢? 對有志以編輯或寫作為業,或者對出版行業與作家一職充滿好奇的讀者,這些都是一般參考書裡不容易讀到的豆知識。不過,說到底,這畢竟是一部以娛樂為主的小說。如果你對編輯如何與作家切磋砥礪感興趣,曾經被村上龍、石原慎太郎、五木寬之等大作家「折磨」過的幻冬舍社長見城徹,所著的《編輯這種病》(時報)會是較為「正經」的參考書。 如果你有志寫作,希望琢磨各種寫作技巧,近年來書市有相當多指導剖析寫作技法的書籍,諸如《故事造型師:老編輯談寫作的技藝》(雲夢千里),或者東野的前輩大澤在昌現身說法的《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野人),都有條理分明的結構和鉅細靡遺的解說。 而同樣以戲劇手法解剖寫作與編輯行業的作品,還有目前仍在播映中的日本連續劇《影子寫手》(Ghost Writer)。故事描寫暢銷作家中谷美紀陷入創作低潮,因緣際會下讓影子寫手代筆創作,一步步從睥睨天下的天后之尊,陷入萬劫不復的落拓處境。名人崩毀的戲碼固然觀眾愛看,但水川麻美飾演的影子寫手,從一心嚮往創作的清純粉絲助理,到踟躕猶疑間讓渡出著作人格權的忍辱求生,其間的心理轉折更是精彩。另外,扮演奸詐反派的出版社總編輯如何居間斡旋、設計布局,更是一大看點。 然後你才知道,作家寫戲,但作家和出版這行業,原來也有這麼多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