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憂鬱徵兆 醫生:勇於就醫免歹勢

輕生墜樓事件頻傳,顯出憂鬱防治值得持續重視,醫生提醒一旦有憂鬱徵兆或輕生念頭就要勇於救醫。(photo by 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蒲孝如綜合報導】最近女星以及研究生輕生墜樓事件頻傳,顯出憂鬱防治值得持續重視,精神科醫生提醒,一旦有憂鬱徵兆或輕生念頭就要勇於就醫。不要覺得看醫生很丟臉。只要常存感恩的心就能幫助走過逆境,臨床上還有一種「快樂評分」治療法,鼓勵記下身邊每一件小確幸並打個分數,就能成功改善憂鬱症狀。

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公布的統計,102年全國因輕生而往生的人數為3,565人,雖然較101年減少了5.6%約201人;但觀看103年11月至12月輕生通報人次發現輕生的人數仍未有明顯減少,且65歲以上老人輕生比例依然最高。加上媒體屢次過度報導輕生事件,恐造成公眾模仿效應。

【有徵兆就要就醫】 建立民眾防治輕生的正面觀念十分重要,玉里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孔繁錦受訪時表示,「想輕生與住院應劃上等號。」一般人對於身邊的人有輕生念頭時,多半會勸說「看開一點」、「不要理會就好」,但很少人把輕生與需要住院治療劃上等號。他提醒,一定要有「萬一發生了怎麼辦」的心態,不論是本人或家屬,當已經有即使是些微的輕生念頭閃過,都應立即或勸說其就醫。

孔繁錦認為,國人對看精神科顧慮多,覺得丟臉,但住院其實是重新整頓自己再出發的好時機,「救命比面子重要。」前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榮主診所醫療總監吳光顯表示,臨床上通常會問3個問題來確認危險度:「有沒有輕生意念」、「有沒有曾計畫怎麼來結束自己」、「有沒有做過傷過自己的事」,如果回答為「有」,最好立即住院治療。

【家庭角色很重要】 但若病人傷害壓力來自於家庭,家人處理時要有智慧。吳光顯提醒,語氣態度都要柔和,讓病人感受溫暖,勿二度刺激。「適度壓力促進壓力抵抗力。」他提醒,許多會選擇輕生的人是因個人AQ(逆境商數)較低,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就能給予適度的壓力,可讓他對壓力較有免疫力,就像感染後身體會產生抗體一樣。

「感恩的心格外容易讓人走過逆境。」吳光顯表示,當落入低潮情緒時,若能思想過去生命中從別人得到過的溫暖或幫助,感謝湧出的時候,就能走過低谷。高雄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則貢獻長期使用一種「快樂評分」治療法,幫助許多患者抗憂鬱成功。他鼓勵病人每天照3餐列出「快樂事件清單」,並一一打分數,久而久之病患從「找不到快樂的事」到「快樂事件數不完」,有極大的果效。

【須重視老人憂鬱】 老年人輕生問題非常嚴重,根據防治中心統計,83年至102年輕生比率以65歲以上男性老人占多數。林耕新引述研究指出,15至24歲及65歲以上是2大最憂鬱族群。後者面臨身體、社會經濟力不如從前,易感到空虛並覺得自己沒有用,加上老人睡眠也較淺,造成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加速憂鬱惡化、輕生風險升高。建議年長者應多與社區連結,對自己的情緒更敏銳,不要害怕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