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宏觀縱覽/新常態下大陸增長潛力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增速走低,經濟運行中的矛盾日益顯現。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刮起一股新的“中國經濟崩潰論”歪風。誠然,中國大陸經濟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企業負債率攀升,地方政府債務上升,等等。但這只是中國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後“三期疊加”的結果而已,並非新常態下中國大陸經濟的固有特徵。與過去相比,中國大陸經濟在新常態下更偏於發展的品質,而不是過分追求高速度。但經濟發展新常態並不意味著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率持續下降。只要能加快改革,推動結構調整,中國大陸經濟仍然能維持長期中高速增長趨勢。那麼,新常態下,中國大陸經濟為什麼依然很有潛力呢?我們可以對投資、消費和外貿這“三駕馬車”進行分析。 一、投資依然有較大潛力 大陸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例如環境保護,當前大陸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提升,人民渴望用綠色的、清潔的、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去取代傳統的、高污染的重化工業化模式,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正日益成為一個極具發展前景的投資領域。以鋼鐵行業為例,目前大陸鋼鐵產能11億噸,而實際產量只有7億噸左右。大陸在淘汰過剩產能的基礎上,可以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引入國際上最先進、環保的生產能力,使生產技術、產品品質得到升級。根據測算,每改造1億噸鋼鐵生產能力,將帶動至少8000億人民幣的投資,如果五年完成7億噸產能的改造,將形成5.6萬億元投資,推動經濟年增長1.2%。水泥、玻璃和電解鋁等行業的情況與鋼鐵行業類似,我們都可以通過補貼環保投資的措施進行技術升級改造。 從基礎設施來看,大陸未來經濟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仍有較大空間。根據美國中情局披露的資料,中國大陸在基礎設施領域與發達國家仍然相差極大,尤其是在機場數量和互聯網領域。鐵路、公路和電力裝機容量等方面,大陸雖然基本趕上了發達國家水準,但人均數量仍有較大差距。 結構方面,差距就更大。例如核電、天然氣發電、寬頻網速度等方面,還需要進行巨大的投資。世界銀行發佈的《世界發展指標》顯示,2010年大陸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準僅為日本和韓國的18%。基於此測算,如果大陸用10—20年時間趕上日、韓目前的人均基礎設施存量水準,未來5年每年將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當然,要使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可持續的投資熱點,必須改革基礎設施投融資管理體制。為此,應把基礎設施融資從銀行貸款中剝離出來,進而發行相關市政建設債券,成立基礎設施長期建設基金。這樣既能促進直接融資市場發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還能降低基礎設施融資成本,降低大陸的總債務率。 此外,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汽車也是一個重要增長點。按照國家規劃, 2015年大陸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要達到50萬輛,2020年達到500萬輛。假如國家加快推進這個轉變,203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汽車總量的一半,這就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產業。按照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募集100億元形成3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方案和每個充電樁1萬元安裝成本估算,大陸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投資將達到2.7萬億元以上。如果考慮上述設施的折舊和產業的關聯效應,未來新能源汽車所帶動的投資至少超過20萬億元。 正是由於中國投資機會眾多,多年來外資持續不斷湧入中國。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4年底,大陸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81萬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資1.5萬億美元。近年來,大陸經濟雖然減速明顯,但外資仍在持續流入。2014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同比下跌8%和中國經濟增長率創1990年以來新低的背景下,流入中國的外資卻逆勢增長了1.9%,達到1176億美元,而且超過美國,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從產業結構來看,2014年中國大陸服務業利用外資同比增長7.8%,占利用外資總量的55.4%,比製造業高出22個百分點。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新常態下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潛力,那就是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率再創2009年以來新低,但第一季度大陸實際使用外資卻同比增長了11.3%。 二、消費面臨著結構升級的大好機遇 中國經濟運行與消費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正向關聯。歷史資料顯示,消費具有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消費率越高,增長率就越高,經濟運行越健康。大陸消費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已達到51.2%。 在消費結構方面,我國居民消費需求重心已經從20世紀80—90年代解決吃、穿等剛性需求為主和21世紀初解決住、行等剛性需求為主向旅遊、娛樂等享受型需求和教育創新等發展性需求為主的階段轉變。 為此,大陸政府應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換代的需要,創造條件,拉動內需,引導居民境內消費。比如,針對當前居民出國旅遊的熱潮,大陸應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文化內涵建設,探索建立一批超五星級景點,把遊客盡可能留在國內。又如,針對今年初大陸居民在日本大量購買電動馬桶和去年香港水貨客大增現象,內地一些大中城市,可以考慮降低消費稅,並在一些重要空港設立一些免稅店,引導居民回國消費。還比如,針對出國留學熱,可以考慮適當加大教育服務商業的開放力度,讓國內外名校攜手合作,多設立一些合資大學,把學生盡可能多地留在國內接受教育。總之,只要敢於改革,轉換機制,拓展思路,擴大內需就不但大有文章可做,而且能不斷地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三、外貿儘管比較困難,但也有不少有利因素 從淨出口來看,大陸享有的經濟全球化紅利明顯衰減,淨出口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遠不如2001-2007年。尤其是由於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大陸的出口面臨下降的壓力。此外,大陸勞動力成本上漲、一些國家匯率大幅度貶值,導致我國一些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所下降。當然,由於美國經濟成功去杠杆化,歐洲經濟和日本經濟出現了明顯復蘇態勢,使得大陸出口的外部環境有所好轉,有利於大陸出口的長期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從整體來說,中國大陸的出口結構在優化。例如,今年的成套設備出口表現非常突出,前5個月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達到500億,增長10%以上。鐵路設備出口到全球80多個國家,電力設備出口到全球50多個國家,並且進入了美歐等一些發達國家市場。 從進口方面來看,大宗商品價格呈長期走弱趨勢。這不但可以改善大陸的總體貿易條件,而且可以節約大量進口資金,降低企業成本,促進經濟增長。以原油為例,2014年年中的原油期貨價格還在110 —115美元/桶,現在降到了60美元/桶左右,以每桶節約50美元計算,中國大陸一年可節約進口資金1150億美元。類似的,2014年中國大陸進口鐵礦石9.3億噸,以每噸進口節約100美元計算,鐵礦石進口也有望節約外匯資金近千億美元。 一些國外商界人士認為,工業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令中國成為大贏家。由於國際油價自去年夏季以來已下跌一半,中國大陸每天1200萬桶原油的進口成本減少逾6億美元,全年節省下來的開支超過2500億美元。這些資金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另類版本的中國經濟刺激方案。商務部發佈的資料表明,2014年,大陸原油、鐵礦石、銅精礦、銅材、化肥、橡膠、穀物和大豆這八類產品進口量增加,但進口付匯卻減少了458億美元。中國大陸經濟由此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對中國而言,油價每下降10%,將在未來一年提升中國大陸GDP增速約0.1個百分點。這將為大陸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提供有效支撐和緩衝。 可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潛力依然很大。只要我們善加駕馭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中國大陸經濟仍可長期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劉振林)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