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金融透視/沈建光:成立超級央行管整個金融 合併發改委財政部

“成立大陸超級央行,超級央行行長可能就統管整個金融,地位相當於副總理,另外,建議把大陸發改委和財政部合併起來變成一個超級海外概念的財政部,也是一個副總理主管。” 瑞穗證?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在提出如上建議,該論壇由中青年改革與創新論壇、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國合現代資本研究院、民生銀行研究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共同主辦,於9月24日-26日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舉行。 沈建光表示,金融監管體系調整有三種可能。一種就是超級央行的體制,這個大部制改革要推進,其他配套沒有也不行。還有三會合並,成立綜合監管機構,跟央行並行,這裡面潛在的風險,就是這兩個部門利益之間的協調變得非常重要。第三種是金融委員會。 以下為演講實錄: 中國大陸監管體系的討論,其實我也一直在追蹤,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中國金融監管新框架》。大家都知道,美國財長在政府序列當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且這個財長基本上對財經問題的主導權很大,全球基本上發達國家都這樣,央行行長也是非常有權力的,包括決定利率,都是央行自己決定的。但是中國大陸的情況,整個經濟決策的框架跟海外是很不一樣的。 在法律上,我們的人民銀行不是貨幣政策的決策單位,它是建議和執行單位,貨幣政策決定權是在大陸國務院,國務院有分管的副總理,一個副總理管金融,一個副總理分管發改委,一個副總理是分管財政部,還有一個副總理是分管人民銀行,其實中國大陸的決策體制是非常分散的,當時我提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叫超級央行的概念,就是關於今後中國大陸大部制改革的一個大膽的設想。超級央行行長可能就統管整個金融,地位相當於副總理,另外,建議把發改委和財政部合併起來變成一個超級海外概念的財政部,也是一個副總理主管。因為發改委在中國大陸實力很強大,我當時起名叫發展財政部,簡稱發財部,這樣一個中國大陸的央行行長出去都是副總理級的,那麼在G20,財長央行會議上有什麼決議,財長就能拍板決定了。 關於金融框架改革,現在有三種可能性。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超級央行的體制,當然超級央行現在有很多爭議,也有很多反對聲音,我想就這幾個問題,對照以前的思路做了一個大膽的猜測。 為什麼說改革勢在必行?我們看到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現在大資管行業就是把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其實都打通在一起了。整個混業經營情況是非常典型的,包括最早是平安,一個集團裡面什麼都有,包括銀行、證券、租賃、保險、基金,後來還有信託等等,像這種框架,企業對口的監管是四個部門,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這種情況下你怎麼進行監管? 現在看到的光大集團,包括銀行業在控股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控股銀行,大資管,很多金融機構體系都是打通的,分業監管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說我們看到這幾年來大的風險,包括錢荒,影子銀行大規模發展,股災,這都是有矛盾的體現。 第二個,很多風險從源頭上講都是監管錯位的問題。我覺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年爆發P2P,像e租寶這樣的情況,滿大街都是財富管理公司,10%的保證回報率,當時就是沒人管,放任它發展,最後出了問題才開始收拾。 證監會說我又沒有給他發牌照,不管。銀監會說,它不是銀行,我不給他發牌照,那就不屬於我管的範圍內。它確確實實存在,也算是一個資產管理行業吧,但是就是沒有人監管,這種情況下,你看去年出了這麼多事情。股災,我們看到多種情況的場外配資。證監會我不管那些,應該是銀監會管,這個時候監管就有脫節。最近看到金融的隱患,風險的暴露,也是跟監管框架和實體金融業發展矛盾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就國際經驗來看也很有意思,2001年我在芬蘭人民銀行工作,到人民銀行做了三個月訪問學者。2003年人民銀行正式宣佈銀監會成立,當時是叫銀行監管司,當時英國金融監管體系就是分開的,後來我們也就拍板銀監會分出來,但是你發現經過這一輪次貸危機,高層覺得金融穩定的職責還在央行。很多時候高層對整體宏觀審慎框架,都是只看自己這一塊監管。美國次貸危機也是牽扯到混業經營,影子銀行,當時就是沒有做很好的防範。從海外趨勢來看監管也是分分合合,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之下,金融發展非常迅猛,金融創新使金融業務都交叉,要分開確實很難,所以海外趨勢也是加強央行作為審慎宏觀,金融穩定的作用。 我六年前預測2015年人民幣可以加入SDR,人民幣是資本項開放,這是大的支柱,第二是境外流通,當中需要利率市場化,匯率浮動,債券市場,金融市場發育作為支柱來培育。今年10月份馬上人民幣就成為全球儲備貨幣,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了,占全球總量的10%。這比我們金融市場的發展要來得快,現在問題是全球都準備好了,世界其他投資者也準備接納人民幣,現在我們怕海外衝擊我們的匯率,最近在香港人民幣境外市場,人民幣越來越少了,就覺得利率大幅度上升,我們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匯率的浮動。 去年的匯改最大的收穫,其實就是克服了貶值恐懼,去年貶值的時候大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今天來看,從去年開始人民幣也貶了7%左右,大家也能接受這種浮動,浮動就是有貶有升,是由市場來決定,這對於我們金融衝擊也很大。我們現在想的辦法,其實就是變相的管控,我們不能說增加資本管制,它是把過去一些措施加強了。 還有一個背景,金融創新有部門利益之間協調的困難。保監會要考慮保險公司的發展,銀監會要考慮銀行的發展,央行跟他們是平級的話就很難協調,但是央行要作為最後的擔保人,還要造成宏觀效應的疊加,最近房地產市場的上漲跟這個監管框架也有關係。 反對金融監管體系調整的聲音大概有這麼幾種,一是有效監管不等同於機構框架調整,用機構變更代替深層次的改革,浪費人力物力,達不到改革目的。二是一行三會合並重走老路等等。 但是我的思路,金融監管體系調整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就是超級央行的體制,這個大部制改革要推進,其他配套沒有也不行。還有三會合並,成立綜合監管機構,跟央行並行,這裡面潛在的風險,就是這兩個部門利益之間的協調變得非常重要。第三種是金融委員會。這些都是今後的方向和可能作為一個探討,希望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