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司法通譯 專業遭漠視

東南亞司法通譯 專業遭漠視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台灣的新移民與移工已是台灣第五大重要族群,為讓新移民發揮文化優勢、消弭語言隔閡,在台灣過得更好,台灣南洋姊妹會籌辦「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幫助新移民增能,成為台灣社會的新興人才。 台灣南洋姊妹會與師大翻譯所籌劃合作的「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與「多元文化兒童課程講師培訓課程」,7月22日進行期末考,通過口試、筆試的新移民,將取得結業證書,有利從事新移民權益和文化推廣工作。 ▲南洋姐妹會舉辦「東南亞語司法通譯人才結訓」,鼓勵新住民深化母語專長,加強司法專業訓練,提供社會通譯、筆譯服務。(圖文/黃士航) 鼓勵參與 加開兒童托育課 在永和社區大學開辦的「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今年邁入第3屆。台灣南洋姊妹會執行秘書邱雅青,是課程籌劃人員之一,從泰國來台10多年的她,接觸過不少新移民、移工權益受損的棘手個案。她說,姊妹會常接到求助,新移民不清楚台灣法律,面對家暴、居留權問題常束手無策。一般翻譯人員沒有法律知識,無法提供完善的專業服務,姊妹會看到台灣缺乏東南亞通譯人才,3年前決定籌備「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 為了鼓勵新移民參與課程,姊妹會加開托育課程,讓新移民子女能獲得照顧,而這群孩子的聚集,也促成以兒童為主體,由外配媽媽教課的「多元文化兒童課程講師培訓課程」,今年邁入第二年。 ▲「東南亞語司法通譯人才培訓」課程由於大部分的學員是家庭主婦,需肩負照顧家中幼童的責任,為了讓學員們能安心上課,南洋姐妹會另安排兒童課程,讓新移民的小朋友一同學習,22日結業典禮後小朋友也和媽媽們一同結業放暑假。(圖文/黃士航) 精進語文 協助排解問題 台灣南洋姊妹會籌備「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邀請到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副教授陳子瑋、台灣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榮譽理事長王娟萍、四方報主編張正、法扶基金會律師、法務部人員等組成專業師資群,將專業翻譯、勞動權益、法律知識融入課程,透過每週4小時、18周的課程培訓,並通過評審委員的測驗才能取得證書。 今年參與「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學員Agnes,20年前舉家從菲律賓移民來台,曾從事貿易工作,如今在勞委會擔任移工諮詢工作。由於工作常處理印尼移工法律問題,為了提升專業能力,Agnes在朋友邀約下,進修「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Agnes發現,學習通譯相當受用,處理法律問題時,若沒使用標準用語,將造成雙方誤會。人口販運、居留權益、家暴處理的課程讓她收獲良多,更有自信能排解問題。 今年60多歲的印尼華僑葉女士,擔任「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班長。由於過去印尼排華嚴重,她初中時與家人移民來台,曾在貿易公司工作。退休後來到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擔任志工,協助印尼移工解決權益問題,她的印尼語已生疏,常得靠字典才能協助通譯,她一心想加強能力,走入新移民家庭,拓廣服務範圍。上課之後,對於人口販運、勞資問題、家暴處理有更多了解,她相信多了這些專業能力,能幫助更多有困難的家庭重新站起。 ▲新移民阮垂蓉從事通譯工作3年多,仍積極參加南洋姐妹會舉辦的「司法通譯人才培訓」課程,每個星期從新竹到台北上課,她相信多學習法律知識,能讓她在通譯工作幫助更多同鄉。(圖文/黃士航) 政府不重視 浪費通譯人才 台灣南洋姊妹會理事洪金枝,擔任「東南亞語司法通譯培訓課程」期末測驗的評審委員。從事多年通譯工作的洪金枝相當了解新移民通譯工作的困境。她解釋,移民署、醫院、警察局、法院常需要通譯人才協助溝通;台灣的英、日語通譯人員具有語言證照,能夠談價錢,也能以此維生。 然而,東南亞國家的通譯人員只有民間證書,上法院翻譯頂多拿到5百元車馬費,新移民只能把通譯當做兼職工作,萬一翻錯還會面臨法律問題,東南亞籍通譯多半是基於義務幫忙的善心而接案。她希望台灣政府能正視東南亞語文認證的缺口,讓東南亞國家通譯人員的專業有空間發揮,不浪費人才,進而產生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