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排放誰買單 巴黎峰會再交鋒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29日專電)世界各國代表齊聚巴黎為氣候變遷問題找出因應之道,為避免一事無成,峰會顧及政治經濟現實,希望產生可行方案,各國不致空手而回。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是20年來人類最常討論的話題,1997年100多國代表在日本京都設下溫室氣體排放上限,隔年美國因國會否決率先退出,中國大陸、印度與巴西等人口大國為保經濟成長,拋出「氣候正義」觀點,認為工業國家占去大部分排放量,有何立場要求發展中國家減少使用石化燃油減碳。

如今暖化問題加劇,各國沿海與島國面臨海水吞沒危機,超強颱風頻現,北半球屢創低溫紀錄,電影「明天過後」的景象不再只是小說,各國領袖再度齊聚談判桌。

20年前,美國與聯合國依循科學界提出設立溫室氣體排放量上限,減少地球溫度與海平面上升的模式簽訂協議書,如今考量政治經濟現實,降低標準,希望找出可行方案,避免空手而回。

在歐習會中,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表明,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達到高峰,不再提高,美方相對承諾2025年的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26%到28%,如今已達成9%。

美中攜手做出重大承諾,預先為巴黎峰會鋪路,但在支持全球暖化問題的科學界眼中仍然不夠,兩國仍占去大部分的排放量。

「紐約時報」(NY Times)形容,峰會看來與必須達成的目標相距甚遠,但各國承諾願意改變,這就像醫生建議面臨死亡威脅的病人得減重50磅,但病人只戒掉薯條,照吃蛋糕與冰淇淋。

各國是否願意為地球的未來減少算計,各讓一步,讓巴黎氣候峰會產生實質共識;回到國內,能否處理內部政治與經濟壓力,執行共識,避免重蹈18年前一事無成的覆轍是觀察重點。10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