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蜥逼近百萬隻 比嘉義人還多

長年和沙氏變色蜥為伍,三界埔一帶的小朋友抓起一整把死蜥蜴,仍顯得神色自若。(呂妍庭攝)

中國時報【呂妍庭╱嘉縣報導】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入侵台灣14年,適應力超強,據嘉義林管處委託的研究團隊概估,水上鄉三界埔一帶族群數恐已達到63萬到98萬隻,比嘉義人還多,預計7、8月獵蜥行動將再度起跑,但農業處坦言,區區2個月移除計畫效果有限,真要有效減量,起碼要一整年的長期抗戰。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沙氏變色蜥,在嘉義縣和花蓮縣形成兩大群聚,尤其橫跨國姓村和三界村的三界埔,自14年前發現至今,群數日益龐大,從近幾年六腳和嘉義市零星發現個案,沙氏變色蜥有持續往北擴散跡象。 林管處委託真理大學環境教育暨生態保育研究推廣中心做調查研究,發現三界村每公頃約有900到1400隻沙氏變色蜥,依移除率換算,族群數至少有63萬隻以上。 「沙蜥的繁殖周期約5至6個月」農業處綠化保育科長鄭永華說,縣府雖連續5年申請農委會補助執行移除計畫,在1隻3元獎勵下,每年起碼抓到12、13萬隻,但「成蜥被抓了,小蜥又長大了」,效果有限。 真理大學去年研究報告也顯示,在未考慮棲地限制條件下,至少每年要移除族群數30%或超過20萬隻,且連續7年才可能將沙蜥的數量降到最低或完全消滅。 目前林務局提撥的移除補助金額有限,對抑制族群發展「治標不治本」,鄭永華建議應試辦全年度補助措施,花1年時間先將族群量降下來,再評估是否需改變策略,才能真的讓沙蜥與原生種共存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