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記者朱淑娟:走一條人少的路

獨立記者朱淑娟:走一條人少的路

新頭殼newtalk

《聯合報》這3個字夠響亮了吧?早在7年前,在大報主跑環境新聞的朱淑娟,因為媒體縮編被迫離職,在環保署後方咖啡館和主管喝下那杯「再見」咖啡時,心情如同杯中液體般苦澀,但她只是淡然一笑,在前同事不看好的情況下,毅然走上獨立記者之路,她以無數不眠的夜晚熬成一本《走一條人少的路》,5月27日出版後,心情比剛出爐的書頁還溫熱。

「超過40歲的人了,還要去當獨立記者嗎?」接受採訪時,獨立記者朱淑娟笑著重述當年同業對她說的話,很少有人知曉,她是用了多大力氣,才寫出一篇篇台灣空氣、土地、水所受的污染和痛楚。在她的書櫃裡,有一本本排列整齊的筆記本,上面記載每一天的日期和重大環境新聞的採訪內容,甚至連受訪者的對白都一清二楚,她的筆從官員、學者、農民等人的角度出發,描繪出一片片環境永續和土地正義的現場風景。

朱淑娟說,她從未想過,自己的失業經驗竟成了獨立記者的墊腳石,更沒料到離開所謂的主流媒體之後,會以走過「十年大旱」、「要命的空氣」等專題報導,接連拿下「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等重要獎項,2015年再以「大旱望雨.尋找幸福的水台灣」獲得第4座卓越新聞獎。

在記者同業口中的「小朱姐」,寫作和採訪新聞都有自己的原則和節奏,她律己甚嚴,很少應酬,甚至不准自己喝啤酒,只能「酗」咖啡,朱淑娟表示,獨立記者生存不易,少了在大報工作時的固定薪水,就發揮業務員精神,每天早上睜開眼,就決定要到農委會、科技部、水利署或衛福部跑新聞,不再侷限於環保議題報導,她想辦法主動賣新聞給媒體,就算沒有人買稿,還是可以寫書、接演講補貼一下,把複雜的事想得簡單些,很多事情就變簡單了。

「有9成的新聞不是在公開場合出現,跑獨家是記者應該有的本事,我不允許自己用『電話』跑新聞,而是到現場想辦法敲開門直接問」,朱淑娟說,她有好奇心和專注力,能動也能靜,很多人問她:「妳一個月可以賺多少?」但通常會問這個問題的人,都不會成為獨立記者,令她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會被自己的恐懼限制住,只要願意停下腳步,多堅持一點點,就會發現有不一樣的選擇。

朱淑娟強調,成為獨立記者之後,跑的新聞路線變得更廣闊,她跨出環保新聞圈,從經濟寫到動保、食安、美牛、長照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熱門議題,她認為,獨立記者賣稿不是對價關係,也不能光從採訪成本(車馬費)與稿費考量,她從平面媒體踏入電視圈,再從電視走回平面和自己開創的部落格網路媒體,先前做的所有努力,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如果光靠接案變『文字代工』,將無法累積影響力」,朱淑娟建議,有心成為獨立記者的人,可以先專注在一個領域報導,不斷累積知識,持續關注議題,自然就會慢慢漸入佳境。

朱淑娟說,寫書真是一件要命的事情,一腳踏進去之後,花了很多時間整理自己的報導和思緒,總是井然有序的她,在完成書稿之後,反而強迫自己刻意「混亂」一點,她期許能以良性競爭促使媒體產生良性進步,鼓勵更多人加入獨立記者行列。

「我該用主流媒體準備給我的特約記者名片,還是用自己設計的獨立記者紙卡」?朱淑娟說,她曾為此感到糾結,後來決定使用印上獨立記者頭銜的名片,就回到初衷了。朱淑娟強調,只要願意追求自己的人生,在把自己照顧好的前提之下,選擇走一條人少的路,然後竭盡所能,至於結果如何?命運自然就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