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若水澄華 故宮展探工藝史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玻璃製品既能精緻透光,又能色濃風雅,自古以來皆受帝王貴族之喜愛,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若水澄華:院藏玻璃文物特展」,展出240組件院藏玻璃珍品,一探3000年前考古出土的原始玻璃到清宮御用精巧玲瓏的玻璃工藝。 玻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早誕生的人工材料之一,至今仍影響人們生活的許多面向。考古資料顯示,古埃及與西亞地區約於西元前3000年左右就出現具原始玻璃性質,稱之為費昂斯(faience)或釉砂的物質,以及燒成溫度較高的玻砂(frit)製成的物件。西周時期的考古也發現類似以二氧化矽為主要成份,所燒製出近似玻璃質感的物件。 隨著歷史發展,玻璃由如玉如石,帶有光澤的人工材質,逐漸澄澈透光,以至成為可供攝光照影的多功能材質。故宮院藏的玻璃文物,源自清宮庋藏各類器用,包括佩飾器、文房具、容器、陳設用品、裝置配件等,其中不乏收納於多寶格,代表宮廷製作或西洋珍奇的精美物件。 「若水澄華」分為3大單元,從考古出土的秦時期蜻蜓眼珠、戰國至西漢時期玻璃璧等原始玻璃,跨足到明末清初西洋玻璃製器的傳入,清康熙年間於內務府造辦處下設立專業作坊「玻璃廠」,融入歐洲傳教士與商賈引進之色料、配方與技術,研發製作宮廷御用玻璃器用等。 還有玻璃光學的應用。明清之際西洋千里鏡、玻璃眼鏡隨同使臣,傳教士以及商品貿易傳入中國,受到宮廷與士人階層的重視。具有觀遠、放大與照影等不同光學功能的透明玻璃,製作成時人所稱之窺筒、千里鏡以及各式容鏡,開啟人類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