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中美關係重構 市場撥雲見日可期

工商時報【匯豐中國科技精選基金經理人韋音如】 美國於日前宣布對2千億美元中國的商品關稅提高至25%,兩國貿易衝突加溫的不安情緒蔓延至市場風險偏好,也進一步牽動陸股表現,考驗著市場投資人的信心。 不過,隨著大陸政府「穩經濟」的政策啟動,可望減緩美國升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再加上匯率市場化改革、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維穩等多項措施的持續推進,皆有可能成為此波反彈的主要途徑。 進一步分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在8月份微幅回升至51.3,今年以來,該指數維持在50上下的景氣區間內運行,顯示整體製造業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惟受到國際經貿摩擦升溫和外部環境不確定等因素影響,進出口相關指數有所回落,上游工業品價格亦隨著環境緊縮而升高,代表內外需求的增長仍面臨一定程度的壓力。然而,這對中國經濟的整體成長而言,並不會構成超預期的風險因素。 貨幣政策方面,8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重啟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逆周期系數」,以適度對沖貶值方向的順周期情緒,順利終結人民幣近兩個月以來的快速貶值。人行也進一步指出,當前國內經濟穩中向好,結構性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促使人民幣有條件地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充分發揮市場作用。 我們認為,隨著人行「逆周期因子」的重新導入,有助於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趨緩;換言之,今年以來人民幣的波動所代表的僅是美元指數上漲的壓力,而中美貿易衝突僅影響了金融改革的節奏。 從基本面來看,人民幣中長期的走勢依然平穩,關鍵在於大陸經濟體質正在迅速改變中,且新產業、新業態對經濟的支撐作用開始緩步發威,未來人民幣貶值預料將暫告一段落,惟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仍有限。 再者,從貨幣流動性來看,人行由過去的「保持合理穩定」轉為「保持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的合理增長,顯示流動性逐漸轉換為寬鬆,以促在內外需求不確定性提升的環境下,國內整體需求增長以及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亦有助於減緩流動性風險。 尤其,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8月份中國股市吸引超過50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今年以來累計流入中國股債市的資金總量已超過920億美元,為中國市場帶來顯著的資金提振,另全球標準指數MSCI即將擴大納入A股比例亦是影響因素。 另一方面,隨著大陸政府「減稅降費」的實施,有望刺激內需經濟,特別是自6月起基礎建設像是鐵路投資的速度明顯加快,且資訊技術在消費領域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可見在穩經濟的政策加持下,皆有利於市場情緒的修復。 整體來說,目前A股市場情緒仍趨謹慎,但資金面的積極變化卻愈發明顯,短期內可關注低估值且預期將受惠於基建投資的產業,例如建材、建築與工程機械等;著眼中期,則可關注高成長組合的投資機會,特別是電腦、5G通信及近期修正但基本面依然穩健的消費與醫藥股。 另外,近期市場估值的風險釋放較為充分,代表陸股中長線的價值逐步顯現,但去槓桿及貿易摩擦引發的情緒壓力並未完全緩解,未來仍需進一步關注內外環境變化如中美博弈動態、大陸經濟增長態勢以及潛在改革措施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