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與恩師楊德昌爭執「錯了」 王維明籌備新片《怪我太年輕》

楊德昌生前將電影推向國際的作法帶給王維明極大影響。(資料照片)

中國時報【林志勳、徐桐炘╱專訪】 導演王維明籌備的新片《怪我太年輕》,是今年唯一入圍釜山國際影展亞洲電影創投的台灣電影,他上部長片《寒蟬效應》也曾入圍該創投項目,並入圍釜山影展新潮流競賽單元,更在第51屆金馬獎入圍最佳攝影等3獎。王維明的電影導演路看似光鮮,其實是人生經過沉潛與蟄伏後的開花結果,他年輕時曾跟隨名導楊德昌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卻在籌備《一一》時和楊意見相左、起爭執離開,逃避心態作祟轉進廣告圈。 當10年廣告導演 王維明當了10年廣告導演,始終無法忘懷入行時喜歡電影、想說故事給人聽的熱情和初衷,兜了一大圈又重入電影圈。他說,與其說他是個對電影「有夢想」的人,不如以「有憧憬」形容,「夢想就只有夢想,憧憬是夢想後去規畫去行動。」 他回想從事廣告工作時期的前1、2年很苦,笑說當年和現在一樣「只接低預算的公益廣告」,不同之處在於現在是為了盡一己之力助人,剛創業時案子有錢賺就接。他印象最深是曾接受政府委託拍攝3支公益廣告,預算只有少得可憐的90萬元,但他自我要求嚴格,「不能做就離開,要做就做到最好。」 不脫離人心本質 在有限資源下,王維明仍靠該廣告獲2002年倫敦國際廣告獎,從此打響知名度,10年間拍了600多支廣告。「拍廣告是練功夫,自我認知也因此逐漸清晰。」他感謝恩師楊德昌帶來的影響,「當年導演不跟我們講情節,而是聊『人』和『社會』,說『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拍電影就是要讓觀眾有更多啟發。」 《寒蟬》談「人性」,新片《怪我太年輕》也不脫人心本質,講述台灣40年間3個不同年代的青年,面對世代變革時的青春與騷亂。他10年前看完鄭鴻生寫的《青春之歌》,想起「台大哲學系事件」,青年們在社會氛圍改變時湧起熱情與躁動,但經過打擊後又變得退縮,因此想把每個世代年輕人的心理縮影放在《怪我太年輕》,探討青春期的困惑、焦慮、好奇,及對理想的堅持與追求。 藉電影探索青春 「年輕可以犯錯、可以浪漫,想藉電影探索『青春的一致性』。」王維明再談起當年和楊德昌之間的爭執,認為當時確實是自己「錯了」,他表示:「不是『做錯』,但自己作為電影策畫沒能想出方法滿足導演的意志就是錯了。」雖留下遺憾,仍是青春的印記,只能以「怪我太年輕」做為往事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