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學運並非只反中

旺報【本報訊】 學生順利完成從立法院的退場,學運卻不會退出街頭。 很多觀察這場學運的人都指出,這一行動本質上是出於反中恐中的心態,運動組織者提出的諸多要求,特別是包藏兩國論的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更是讓這一心態昭然若揭。但是,拉長時間光譜後,可以找到的更多群眾運動,卻也顯示,學運乃至更為寬泛的社運,其實卻有著更多面向,絕非反中所能完全概括。 文林苑抗爭、大埔反迫遷、苑裡反風車,乃至台南反鐵路東移,等等一系列抗爭行動,也是反服貿學生所積極策畫參與的,其論述和行動邏輯也是一脈相承,而這些活動卻跟中國大陸沒任何關係,有的甚至都不能跟反馬有關。這其中,拋開職業學運的個人政治動機不談,也不能忽略階級結構固化、社會分配不均加劇,以及財團強勢行為的影響,而這也同樣是反服貿行動的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雖然政府一直強調拚經濟,但在推動建設的過程中,卻並未真正照顧到普通民眾的收益,甚至讓民眾付出巨大代價,來滿足所謂公共利益的提升,這在注重保護私人權益的台灣社會,已經失去了政策的正當性,自然不會得到受害者的配合。 現在連大陸都開始反思對台讓利的分配不均問題,馬政府乃至所有縣市執政的藍綠當局者,難道不該反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