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以「四個不等於」 化解兩岸認同歧異

旺報【本報訊】 兩岸政府應該如何看待這場落幕的太陽花政治運動?兩岸應該如何避免未來類似這種因兩岸認同分歧而起,又會強化認同切割的政治運動? 參與這場政治運動的年輕朋友有兩種,一種是坐在街頭,願意為台灣的民主價值付出、希望能夠喚起政府全面思考政策方向。 但是也有一群盤據立法院,懷有更大政治目標的年輕人,他們的目的絕非反黑箱、反服貿、反馬英九、反國民黨……如此單純,從他們提出以分離主義為基礎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版本、要求召開「公民憲政會議」來看,他們及背後那一群人最後的訴求,其實也反映出他們最深層的期盼,就是要切割兩岸。 台灣的分離主義者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勇氣從血泊中找尋道路,他們認為,只要切割了國家命脈的憲法,就等於切斷了過去;切斷了憲法,就等於切割了兩岸。因此,他們選擇用修憲做為推動分離主義的工具。 從野百合學運開始,「憲政改革」就是一個重要的訴求。由於華府及北京的制約,台灣僅敢以「憲政改革」,而非制憲式的「憲政革命」方式來切割兩岸。這也注定了「台灣共和國」式的台獨不可行,而僅能以中華民國為外殼,以改變目前憲法本質為目標的「獨台」為最終目標。 從多項民意調查都可以看到台灣認同分歧的數據,但是這一次的太陽花運動,卻是活生生地將這場認同的歧異展現出來。從立法院附近的看板與標語可以看到,反服貿的背後是「恐中」或「反中」,從文字的用法來看,可能已經進入到了「鄙中」或「仇中」。 「異己關係」的強化會加深分離主義者對未來的期待,也會增加兩岸民眾的不信任感,但是由於美國不支持分離、大陸堅持反對分裂,兩岸的異己認同幾乎可以斷定難以成功轉化為兩岸分離。悲劇於是產生,台灣在一個錯誤的認識下進行憲改與政治改造,不斷強化的異己認同,不僅會讓台灣失去未來的競爭力,甚而會讓台灣全盤皆輸。 太陽花運動中那一群帶頭的年輕朋友,他們沒有足夠的智慧看到這一點台灣的危險,他們在背後力量的驅使下,還在往異己認同有助於分離主義的思維老路上前行。他們要求召開憲政會議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希望兩岸關係能夠往外國關係確定。他們雖然呼籲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其實是要藉此強化公民對兩岸分離的認識。這場公民憲政會議的真名其實是公民認同會議。 認同的歧異才是兩岸關係的真正深水區。認同問題是很難依靠經濟解決,愈深層的認同愈難靠物質力量來化解,認同本身就是政治問題。2008年馬英九總統執政以來,雖然兩岸進入大交流的時代,但馬英九並沒有去處理兩岸政治定位問題,也疏於導正分離史觀的教育,而僅加強經貿交流,認同差異並未解決,反而持續擴大。 經貿往來本來就是利弊互見,政治定位的不確定,使得認同問題如脫韁野馬,伴隨的是對大陸的不信任。大陸經濟愈好,有人愈恐懼,深怕被吃掉;大陸對台愈讓利,有人愈害怕,擔心被套牢。這使得民進黨可以將ECFA與《服貿協議》的威脅無限上綱,並刻意將其為台灣帶來的機會進行扭曲與汙名化,使得兩岸和平交流的成果在台灣並沒有被正面且善意的解讀。 兩岸關係發展的逆流正在蔓延,我們期待兩岸關係的發展不要被這股逆流所阻擋,兩岸政府目前推動的工作,均應繼續並再強化,包括張志軍的訪台,《貨貿協議》的磋商、兩岸互設辦事處的推動,甚而大陸可以表達對台灣加入RCEP的肯定、繼續在國際活動空間上對台灣採取理解與包容的態度,持續用「兩岸一家親」的思維來處理兩岸事務。 但同時,兩岸也應該了解,是認真思考和平發展期兩岸政治定位的時候了,不能再拖。只有確定一個合情合理的兩岸政治關係,才能消弭台灣的深層恐懼,也才有機會讓台灣的認同開始遠離異己關係的發展趨勢,如此兩岸關係才能在健康的基礎上大步前進。 大陸在處理兩岸政治定位時,也必須認識到台灣任何政黨都不可能放棄憲政主體性,「台灣主體性,不等於台灣獨立」、「恐中或反中,不等於主張台獨」、「尊重中華民國憲法,不等於製造分離」、「經貿交流,不等於兩岸一家親的保證」。尊重兩岸現有的法理現實,以兩岸憲法為基礎來構建未來的「一中架構」,才能徹底化解兩岸的認同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