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盼「大陸市場屬於台胞」之說成真

工商時報【主筆室】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日前鄭重指出,「大陸市場是屬於台灣同胞及子孫的」。這話剛好說到了當前台灣廠商及大陸台商的最大需求;就此,兩岸雙方理當合力採取有力舉措,以協助台方拓展大陸市場,使這話成為真實。 陳德銘是在最近一次會見我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時,作了以上表示。他的完整說法是,「大陸960萬平方公里的市場,是屬於台灣同胞及子孫的,台灣一定不要放棄,不要對不起子孫」。 這話講得比較重,也帶有一些政治味道,顯然是針對台灣內部沒完沒了的「兩岸服貿紛爭」而發,也關聯到國民黨和民進黨雙方的「市場路線爭議」,亦即國民黨主張,台灣可以通過大陸前進世界市場,而民進黨認為,應先開拓全球市場,再從全球進軍大陸市場;陳德銘當然會希望,台灣各黨派都能把大陸市場放在第一位。 政治上的事情姑且先放一邊,我們倒是期盼,兩岸雙方第一步,應採取有力的實務面舉措,來協助台灣廠商及大陸台商,儘速提升其產品在大陸市場的佔有率,以讓台灣社會更加體認到大陸市場的重要性,並成為下一階段兩岸關係發展的紐帶。 為什麼要先做這件事呢?答案是近年台方(包括大陸台商)產製商品,在大陸內需市場銷售的增長情況,並不亮麗,與大陸整體市場規模持續擴張表現不相稱。譬如,大陸自台灣進口商品金額,佔大陸進口總金額的比重,多年前是超過一成的,但近年已降至不及一成,且低於韓國商品所佔比重。 還有,近一年多以來,大陸進口總金額受經濟增長率走低之累,月統計常見衰退情況,其中自台灣進口金額的表現亦是同樣常見衰退,並未因兩岸關係特別而有所不同。 另外一項值得注意的事實:台灣海峽上有個貿易動態,頗不利於台灣商品銷進大陸,那就是「小三通」貿易渠道,最近受到大陸官方的嚴厲稽查,部分貨物被擋關退運,或是留置細查,不再像過去那樣方便入境。 其原因是大陸官方發現,過去小三通貿易,商品內容太複雜,部分受到大陸中央管制的商品,也藉小三通渠道矇混入境,因而非嚴查不可。然而,這麼一來,就衝擊到台灣很多小型商家;這些商家常藉小三通渠道,快速向大陸輸銷生鮮產品、美食原材料,讓大陸消費者可以享受台灣的「原汁原味」。但這樣的民間小型商業模式,目前已陷入瓶頸。 至於大陸台商產製商品,近年在大陸內需市場也未見快速增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是原先在廣東東莞佔主流的外銷型台商,近年紛紛回頭轉攻大陸內需市場,但迄今大都還在苦戰之中,仍少有當地台商的外銷品,順利轉型為大陸內需市場的名牌商品。而東莞以外的大陸各地,近年台商產品之拓展內需市場,總體成果亦頗平淡,新竄起的名牌商品數量不夠多。 從這些實務面表現看來,兩岸政府對於台方產品之拓展大陸市場,有必要採取有力的幫扶手段。譬如,最近大陸正在大力布建的「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除將顯著擴增大陸的國際經濟格局外,料也將是大陸內需市場壯大的新契機;在此政策下,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勢必要建設營運基地及產業園,而需要大量的機件材料,此一新商機,應該讓台方廠商多多利用。我們建議兩岸雙方能在近期內,合辦系列的宣導會,給台方廠商作明確的指引。 除此之外,大陸自由貿易區和台灣的對接,也要儘早實現,使台灣產製商品進入大陸,得以充分便利化。另外,對於大陸台商產品之轉進大陸內需市場,則應儘量給予跨省鋪貨的方便,並設法協助其降低物流成本等。 惟歸結來說,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和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對台方商品及服務搶攻大陸內需市場,助力最大,兩岸雙方應儘早予以落實。其中,兩岸服貿協議目前還卡在我方立法院裡,最好今年內就能解套及審查通過,以免牽拖到兩岸貨貿協議的洽簽進程。只有這樣,台方廠商才得趕上大陸內需持續擴張的潮流,不致只能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