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經貿國是會議該討論甚麼?

工商時報【本報訊】 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將要在六月間召開經貿國是會議。此一會議源起於佔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是總統府與行政院對學生訴求的正面回應。隨後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新聞稿,明定會議宗旨為「考量台灣面對區域經貿加速整合的嚴峻挑戰」,將要討論「兩岸經貿互動等議題」。我們肯定政府化解爭議、深化溝通的具體作為,同時我們也建議行政院借力使力,將經貿國是會議的主旨從「服貿何去何從」的論戰,提升到「打造台灣Next世界第一產業」的戰略層級。 本報社論不斷呼籲,應該立刻停止佔領立法院、癱瘓國家運作的行為,盡速回歸既有法制架構,進行法案的討論,不能任憑國家空轉,傷害經濟正常發展。不論是執政黨、反對黨,或者立法院內外的抗議者,應該都要珍惜辛苦建立的民主機制,只有回歸現有的法治程序,讓討論與決策透明化,才能展現台灣民主化的真實價值,為全體國民謀取最大化的利益。 由於佔領行為實際上不可能再持續拖延,而籌備中的經貿國是會議預定從4月下旬陸續在全國各地召開,預估的議程將一直持續到6月,我們擔心,為了學運而起、召開時又缺乏媒體關注的經貿國是會議,非常可能重蹈過去多次舉辦的類似會議,淪為另一次形式上的大拜拜。過去三個月服貿協議辦了16場公聽會,浪費了寶貴的時程、又沒有聚焦共識,就是類似會議失敗的最佳例證。 我們認為,既然江宜樺院長已經宣布要舉辦經貿國是會議,就應該要把它辦成能夠解決目前紛爭、凝聚各界共識的會議。光是將議題鎖定在服貿協議的辯證,恐怕還是會走入各說各話的困境,必須將討論的焦點,提升到「尋找台灣產業未來」、「如何幫年輕人創造機會」的層次,透過前瞻性議題的探討,來擺脫服貿逐條爭議的泥沼,吸引老中青各個世代、企業主與勞工,共同尋找新的共識。 多項媒體的調查都顯示,這次學生佔領立法院的行為,與年輕人蓄積龐大的「世代不滿」有關,服貿協議只是遭到借題發揮的口實。這兩年類似的不理性抗議活動頻傳,例如總市值不過50億元的士林文林苑,演變成為都市更新全面停擺危機,還有早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就已經拍板的苗栗大埔,惡化為「拆政府」的反對運動;加上洪仲丘虐死原本只是單一事件,卻爆發數十萬人齊聚凱達格蘭大道抗議,這些明顯的「事件與危機不對等」的警訊,不能單純以有人搧風點火來解釋。根本的原因,是台灣年輕族群長期陷入22K危機,找不到希望與成長機會,大量失業與半失業人口很容易就借題發揮,成為街頭抗議者。 我們必須切實反思檢討,台灣曾經不斷創造「世界第一」的奇蹟,但今天不論是企業主或是勞工,都已經失去「爭取世界第一」的企圖心,更陷入成長停滯、低利潤、低薪資的深度焦慮。早年不論是紡織、鞋業、雨傘,或是青少年棒球隊,台灣都能創造出世界第一的奇蹟。台灣的電子製造業西進大陸,更打造了一整個世代的世界第一產業,但現在電子製造業師老兵疲,至今仍然由60歲以上的3年級世代在擔任負責人,而且遭到大陸新興競爭者低價、快速變化的嚴厲挑戰,即將淪為夕陽產業。 擺脫「夕陽化」的焦慮,重新鼓起「世界第一」的企圖心,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藉此可以凝聚國民共識,將資本富裕的老世代,與受到良好教育、卻缺乏創業資金的年輕世代連結。更重要的是,設定「世界第一」的議題,能夠擺脫統獨,超越所謂香港化的爭議,而且世界第一必然不可能忽視中國市場,自然消解服貿所引發的疑慮。 一位曾經擔任跨國企業的大中華區總經理說過,「台灣如果能在全球化的國際舞台上,找到下一個世界第一的產業,人民就有希望」。台灣作為一個小而靈活的經濟體,不必然要與大國正面競爭,這位總經理舉例:「甚至是發展『全世界最會掃地的企業』,也能在國內蓄積希望,在國際舞台找到足夠的營收,達到提升年輕人薪資、打破22K的困境。」 台灣其實有非常多的「世界第一產業候選人」,我們的連鎖服務業、餐飲速食產業、生技、觀光、醫療、甚至財富管理等,都是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潛力產業,到底這些產業如何壯大,如何打破既有的束縛、需要怎樣的資源、國家戰略目標如何訂定,都是值得老中青三代共同參與討論的議題。有討論,就可能建立共識。。 佔領立法院的學運,雖然是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最大的統治危機,卻也提供了執政者一個絕佳反思的機會。被迫產生的經貿國是會議,可以淪為無奈、照例無結論無共識的大拜拜,也可以提升為馬總統與江院長重新凝聚全民共識、點燃人民希望的火把。究竟危機或轉機,全在主政者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