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關注大陸A股國際化的影響

工商時報【主筆室】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對於台積電在南京的12吋晶圓廠動土,表示支持台積電、聯發科等半導體產業到大陸股票上市。在此之前,中國人民銀行公佈《2015年報》,強調中國將按照既定目標,繼續堅持深化金融改革,擴大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允許符合條件的優質外國公司在境內發行股票,可考慮推出可轉換股票存託憑證(CDR),顯示由於人民幣將在10月正式被納入SDR(特別提款權),大陸正積極加速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該政策取向對於台灣股市和企業佈局的影響,值得關注。 在人民幣納入SDR之後,「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被視為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後一哩路」,而「資本市場國際化」,不但是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自由兌換的客觀標準,更是中國大陸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關鍵步驟。 為了實現「資本市場國際化」,大陸從今年2月起開放外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資產管理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同時,6月初中國人民銀行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簽署「在美國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同意給予美國2,500億元人民幣(約385億美元)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用於購買中國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這些作為無非是為了帶動境外人民幣回流中國,同時縮小人民幣離岸與在岸的匯差,維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 特別是對於A股國際化,大陸積極爭取A股納入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新興市場指數,大陸從2014年4月起陸續啟動「滬港通專案」、與香港的基金互認、放寬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匯兌管理、本金鎖定期,並對上市公司申請停牌和延期復牌時資訊披露、流程、條件等提出了更加細化和嚴格的要求,以消除外資的疑慮,甚至於在年底前將啟動「深港通專案計畫」等,就是為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鋪路,一方面彰顯中國提升A股市場准入標準至國際水準的決心,二方面藉以增加全球機構投資者對A股的投資意願,改變現有以散戶為主的市場結構。 根據估算,未來若A股納入MSCI指數,初期將先按符合條件的A股成分自由流通市值的5%的A股納入MSCI指數,A股資金流入規模將達到230億美元,若100%納入MSCI指數,則資金流入規模將達到3,970億美元,其對台灣資本市場的影響,值得關注。 特別是近年來台灣股市動能日益萎縮,資本市場流通性差、本益比偏低,市場交易量遠不及香港、上海和深圳,未來若A股納入MSCI指數,則更將成為台灣證券市場的直接競爭者,不但將使台灣股市越來越難吸引國際投資機構,而被邊緣化,甚至於可能導致外資流出台灣資本市場。對台灣企業的佈局而言,過去由於資本市場流通性良好、本益比適當,對於企業的籌資與發展,有很大的助益,但是如今,由於股市流通性差和本益比偏低,不僅導致本益比偏低的績優股成為國際大廠併購的獵物(如股后漢微科被國際大廠ASML併購),上市櫃公司市值不斷滑落,更使得企業籌資成本攀高,尤其將限制上市櫃公司投入研發創新的能力,更難以吸引優秀的人才與經理人,尤其衝擊的產業競爭力。 如今,大陸除了規畫優質外國公司發行CDR之外,又明確表態支持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到大陸股票上市,預期未來若大陸更加速股票市場的對外開放、增加透明度,並使監管規定合理化,進而促使A股納入MSCI指數,則將對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利用子公司在大陸A股上市的情況將更為增加,特別是因為在大陸A股上市必須釐清母公司和大陸子公司的關聯交易或同業競爭關係,可能將使企業為了大陸子公司的上市,而將所有業務、人員轉移到大陸子公司,則台灣將更喪失投資與成長動能。 面對此一壓力,政府除了應該傾全力促進企業家在台灣進行創新投資之外,更應該採取有效對策,讓資本市場能夠蓬勃發展,特別是由於大陸、香港、新加坡和韓國等為了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莫不積極進行資本市場稅制結構改革,並降低各項稅費,以吸引外資。對此,政府應該從「吸引投資競爭力」的觀點,檢討各項費用的合理性,才能營造有利於企業在台灣發展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