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納里部落 變身原民藝術文化櫥窗

禮納里部落 變身原民藝術文化櫥窗

原本是安置,「莫拉克」颱風災民的屏東縣禮納里永久屋部落,如今成為原鄉文化的櫥窗,部落裡連結特色教堂、藝術工作室,還有剛完成的斜坡上的裝置藝術,成為饒富原鄉風情的新景點,讓造訪民眾耳目一新。

一走進座落在屏東瑪家鄉裡的禮那里部落,放眼望去盡是充滿原鄉風情的藝術氛圍。這裡原本是安置「莫拉克」風災後,包含瑪家鄉的瑪家村、霧台鄉好茶村以及三地門鄉大社村,3個村落災民的永久屋,但如今卻成為原鄉文化,亮眼的櫥窗。

地磨兒協會總幹事施佳杏:「那這裡很特別,匯集了3個鄉3個部落,2個族群(魯凱排灣)的所在地,也匯集了人文藝術美食,還有工藝。」

遠處有自然山林的無敵視野,部落主要道路的斜坡上,有來自10位原住民藝術家,精彩的創作。官方和在地的住民,正張開雙手迎接,關注原住民文化的旅人。

不過當地人卻也對遊客,有文化差異上的焦慮。

原住民藝術家杜寒菘:「(遊客)好奇,他們直接探頭就開門就進去,看到我們原住民在吃什麼,原來他們也是吃白飯啊,其實這樣的一句話,就很嚴重的就是,對我們有一些歧視。」

杜寒菘的創作,名叫無言的抗議,畫作裡部落的老人家無法開口,雙眼卻嚴肅的看著一切。

原住民藝術家杜寒菘:「(老人家)他是沒有嘴巴的,他的嘴巴沒有畫出來,但是煙斗有出來,他就是在抽菸,冒出來的煙,就代表著他的一些,心裡的無奈心裡的抗議。」

看著不到5分鐘車程的山川琉璃吊橋,一下子擠進數以萬計的遊客,也難怪部落裡的住民會焦慮。旅遊型態的取捨,也是禮那里要面對的課題。(民視新聞鄭博暉、陳凱茂高雄市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