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新聞教育的「實務盲腸」

突破新聞教育的「實務盲腸」

新聞傳播教常被人批評偏向實務,但其實在媒體工作的眼裡,新聞教育還是太過理論,即使如此,學院裡還是會安排相關的課程,讓學生有更多實務訓練。

最常見的作法就是開設相關的媒體實習課,一般分成「校內實習」與「校外實習」。前者是在校內設立實習媒體,在課間讓學生進行實務操作;「校外實習」則是學生在寒、暑假到校外的媒體機構實習一至兩個月,體會真實工作情境。

同學在校外實習後的反應各有不同,有人覺得緊張刺激,有人覺得比上課教的有用太多,也有人對媒體環境感到失望,自此放棄媒體工作,也有人因此提早「社會化」,沾染職場上的各種習癖。

不論是校內或校外的媒體實習課程,目的都在於讓學生能熟練實務工作的傳播技能,並提早熟悉未來的職場生態,在這樣的目的與框架下,其實是將傳播教育更往實務的方向推進,但也出現不少的實務盲點。不過,新聞工作除了要有實務的「技能」,還需要什麼樣的實務「能力」?或者,換個角度問:傳播學院的實習課程除了媒體,未來的媒體工作者還可以到什麼樣的機構實習?

我任教的中正大學傳播系和大部分傳播系所一樣都有校內、校外實習課程。「校內實習」是大三的必修課,透過《中正E報》的實務操作,學習編、採、寫、拍、剪、製作、活動等實務技能。「校外實習」則是在大三升大四暑假時,由同學自行接洽媒體,或透過系上安排,直接到媒體產業實習一到兩個月。幾乎所有到校外實習的同學都會選擇到電視台、報紙、公關廣告業、製作公司等機構實習,不過,也有極少數例外。

完整全文詳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