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爆」變「紅害」 12月起看到紅色空品指標請帶口罩


撰文=李佳穎(攝影=南方信)

秋冬是台灣空汙特別嚴重的季節,不過最近點開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可以發現原本紫爆的中南部地區是一片紅色,原來是自12月起,空氣品質指標從原本的PSI與PM2.5指標整合成現在的AQI指標,警示顏色也有所改變,現在只要達到「紅色」就是對所有人的健康開始產生影響,對於敏感族群更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紫爆不見,但空汙一直都在

環保署自2014年10月實施「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提供民眾日常生活上之行動建議,並與PM10懸浮微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5種汙染物濃度轉化成的空氣污染指標(PSI)併行。這幾年民眾或環團經常提到的紫爆,是指PM2.5濃度超過71微克立方米。

12月起,PM2.5濃度也和其他汙染物的濃度一起整合成AQI指標,每種汙染物濃度達到一定數值時,將對應到一定的空汙等級,例如「對敏感族群不良」、「對所有族群不良」、「非常不良」等,將以最嚴重者做為AQI的警示。當PM2.5濃度超過54.5微克立方米,就會警示為紅色,此時不管是否有呼吸道疾病,都必須注意空氣中可能有過多汙染物質。

新的AQI指標中,原本在PM2.5指標中比「紫爆」還輕微的紅色代表「對所有族群不良」,紫色代表「非常不良」,PM2.5濃度已經超過150,與過去超過71微克立方米就稱為「紫爆」有所。不同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質疑,「新的AQI指標倉促上路,是不是只想讓紫爆變不見,讓國人已熟悉的紫爆消失,大開後門,當大家已經習慣『紫爆』才是危險時,看到現在的『紅色』可能會以為沒什麼,將造成認知混淆。」

加強民眾教育,認識空品指標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許心欣表示,「即使AQI是整合PSI與PM2.5雙指標,且新增臭氧濃度8小時平均值是正向的改變,二年亂象終於改變,雖遲緩但總算踏出這一步。」但真正引起環團抱怨的,是AQI指標突然上路,相關單位沒有未跟民間溝通,並積極進行教育宣導。

在AQI新制上路之後,環保署官網與「環境即時通APP」,也都同步更新,目前下載安裝已達26萬人次,每日尖峰用量最高達2萬人次,平均每月更達百萬次點擊。環保署監資處處長蕭慧娟認為,「環境即時通APP已成為許多民眾經常使用的工具,雖然新制才剛上路,但經常使用的民眾應可漸漸熟悉指標與顏色意涵的改變。」

目前民眾對於PM2.5有越來越多了解,新的指標將能凸顯其他汙染物的影響,例如臭氧也會刺激眼睛,而沙塵暴來襲時將造成PM10標高。除了改變標準,環保署研議提升秋冬季節空污費費率,也將啟動管制季節性的移動汙染源及固定汙染源,希望以經濟誘因方式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空氣品質。

環團要求立法院審查明年度預算時能凍結環保署的空汙基金,但立委陳曼麗表示,預算剛好在上個預算審完,但未來與立委吳焜裕、劉建國將會再找相關部會研擬如何修正現行的指標,未來將可透過質詢的方式,要求部會首長注意新式指標上路之後影響。

延伸閱讀

■  台塑六輕一周連3爆 雲林環保局檢測慢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