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綠能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工商時報【本報訊】 酸雨、溫室效應、空氣與水的汙染,嚴重影響了台灣的生態環境。台灣不斷投入能源以促進生產製造,讓經濟雖朝著正向發展,但在能源消費與自然環境上,已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 除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外,近年來可耕地逐年減少,及水資源的缺乏,也同步加深了台灣農業的劣勢。而台灣農業在氣候變遷下,生產風險也日益提升,有好的環境及設施可降低風險,年輕人也比較有意願投入科技農業。 目前全球各國逐漸發展精緻農業,雖然科技與農業在人才、通流與思考模式上都不同,但科技的運用可增加農業產銷價值。 以農業結合太陽能發電為例,光電發電的溫室農棚,除了可做防颱、抗震與防蟲設計外,還能透過自動化灑水系統及滴灌設計,節省灌溉用水量。如此便能優化農業的工作環境,甚至與太陽能電廠結合,獲得土地產出農作與售電的雙重效益。 對於糧食自給率僅33%的台灣而言,將科技與農業結合,運用機械改善農業舊有勞力模式,降低氣候變遷風險,同時技術在地化,建立農業產業鏈交流平台,配合農委會推動年輕人務農的良好政策,讓年輕人體認到農業是值得投入的好環境,願意投身農業的行列。 另一方面,酸雨是農業環境的最大殺手,肇因於過量的燃煤汙染。日前世界各地87個國家也於韓國首爾簽署「ICLEI 首爾宣言」,力促全球減碳。因此,讓精緻農業與綠能同步發展,回歸自然陽光利用,在糧食與環保兼顧下,以有機無毒的方式活化土地,也是身在台灣的我們應有的責任。 向陽農業在結合光電與農業上不遺餘力,甚至運用光電協助88風災後農地重建而登上國際媒體報導。「只有咱這款毋驚死的人硬衝」,如果不做第一個,後面就沒人願意做了。我們應兼顧經濟(Economy)、能源(Energy)與環境(Environment)此3E,達成永續發展,並把好的空氣和好的水,留給後代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