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教室》白居易、蘇東坡看加薪

工商時報【于國欽】 白居易《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惆悵知賢不能薦,徒為出入蓬萊殿,月慚諫紙二百張,歲愧俸錢三十萬,大底浮榮何足道,幾度相逢即身老。且傾斗酒慰羈愁,重話符離問舊遊。」 ■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這一陣子各校忙著舉行畢業典禮,畢業後朋友各奔前程,不勝唏噓,畢業紀念冊上經常會留下一段話:「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是年僅26歲的蘇東坡羈旅行役期間,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踏入仕途的蘇東坡,於中央、地方為官,深知民情困苦,年紀愈長,他的感慨就非僅止於造物者的無常,更嘆息於當權者的無德無能,使百姓終年勞苦而難以溫飽。49歲離開黃州本是一大樂事,但愛民的天性仍讓他深情的寫下:「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蘇東坡一生宦海浮沉,其為官的信念是「民勞吏無德,歲美天有道。」再好的政策,若讓百姓們更辛苦,良法美意全是假的,全是沒用的,他永遠從老百姓的角度來想問題,而非站在自己的利益來做決策。 白居易 自覺薪俸太高 蘇東坡一生最佩服的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是如此,我們都熟悉他的長恨歌、琵琶行,而杜陵叟、賣炭翁、重賦也流露出他愛民的思想,他更在多首詩文裡反省自己的薪俸太高,愧對百姓。 白居易曾寫道:「七年為少傅,品高俸不薄,乘軒已多慚,況是一病鶴。」南宋洪邁所著《容齋隨筆》記錄了不少白樂天談自己薪俸的詩文,他出任左拾遺曾說:「月慚諫紙二百張,歲愧俸錢三十萬。」,貶江州司馬時說:「散員足庇身,薄俸可資家。」,為河南尹時又說:「厚俸如何用,閑居不可忘。」 年老退休,朝廷以其德高望重特別給予半俸(所得替代率5成),白居易也心存感恩的表示:「全家遁此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 歷史上除了白居易、蘇東坡時時心存百姓,不為身謀,唐朝詩人韋應物也是如此,他於《寄李儋元錫》詩中寫道:「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當他看到自己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困苦,即每每為自己所領取的薪俸反省並深感愧咎,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歷史上凡為士者皆然。 公部門薪資 17年成長22% 但這些年我們看不到像白、蘇、韋這樣的人了,十多年來台灣民間的日子過的是辛苦的,房價狂漲,物價上揚,惟有薪資長期停滯,在這個環境下,我們的行政院怎麼還好意思提起加薪一事? 我們觀察民國86年工業、服務業、公共行政業三者受僱人員平均收入,分別是3.0萬元、3.3萬元及3.9萬元,公部門薪資略勝一籌,10年之後公部門更上層樓已達4.6萬元,仍優於私部門,迨103年公部門更達4.7萬元,遙遙領先工業部門3.4萬元、服務業部門3.7萬元。 近17年來公共行政業受僱人員的平均收入成長22.2%,工業部門成長13.2%、服務業部門成長10.8%,不論從薪資水準或近17年薪資成長率,皆可發現公部門遙遙領先,此情此景,若蘇東坡、白居易在內閣任職,會提出軍公教加薪的建言嗎?毛內閣應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