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教室》股災與經濟成長

工商時報【于國欽】 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於1966年曾說,股價上下波動,要比國民生產毛額(GNP)或一般商業指標的變動更強烈。 ■薩繆爾森觀察華爾街股價與經濟成長的關係後表示:「華爾街股價指數預見了9次經濟衰退,但實際上過去只發生5次衰退,但它的錯誤也相當漂亮。」 我們經常聽到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四、黑色星期二、黑色星期一,這多半是股市崩跌的代名詞,隨著金融市場的自由化,股災發生頻率似已愈來愈高。 一周前黑色星期五(8月21日)美股重挫530點,震撼全球,隨後又連跌兩天,自8月18至8月25日,短短六個交易日道瓊指數跌了1,879點,如此跌幅,難怪會引起恐慌,不過26、27日兩日美股又回升近千點,恐慌稍獲紓解。 美股崩跌,台股亦然,此一期間適逢發布景氣、生產、就業等數據,由於市場漫延悲觀氣氛,學者專家對今年經濟成長的預測也由先前保三,迅速轉為保一。然而股市大跌,經濟就一定會趨緩、衰退嗎? 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確實是源於1929年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隨著道瓊指數狂跌,釀成了大蕭條,大失業,以致胡佛敗選,羅斯福的新政粉墨登場。 股災未必造成衰退 然而,是不是每次發生股災就一定會釀成天崩地裂的經濟衰退?從過去十年的經驗看來,未必如此。2006年11月底由於國際油價上揚,並站上60美元關卡,引發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憂心,以致美股大跌,隨後亞股也大跌,但此次股災不論是對當年或次年,影響甚微。 再看2007年2月底由於市場憂心大陸股市泡沫化,上海、深圳股市創十年最大跌幅,這個黑色星期二引發香港、美國及日本股市三天之內蒸發了4,700億美元,人心惶惶有數週之久。然而這一年大陸的經濟成長率仍達14.2%,而台灣、香港也有6.5%,黑色星期二並未衝擊經濟表現。 2007年3月美國次貸業者倒債問題浮現,美股重挫,惟驚慌數日後又撥雲見日,在聯準會多次相救下,全球經濟仍穩步成長,迨2008年9月雷曼兄弟聲請破產,引發信用急凍,全球股市遂一瀉千里,這一次的股災重創全球經濟,除了中國大陸,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衰退的。 全球經濟於2009年底走出風暴,但兩年後又陷入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債務危機,歐債危機在股市裡時隱時現,加上美國債務上限的修法在國會出現僵局,2011年8月5日黑色星期五美股狂跌500點,台股也大跌464點,專家說:「經濟衰退陰影正籠罩全球。」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標準普爾又調降美國主權債信評等,使得美股續跌,8月8日道瓊大跌634點,歐美股市全倒。二次衰退山雨欲來,世銀總裁佐立克更表示:「我們將步入一場截然不同的風暴。」 這場美、歐債務危機引發的股災雖造成當時極度的恐慌,全球經濟確實也因歐洲的不景氣而成長趨緩,但並不如彼時學者們所預期的這麼悲觀,2011年美國經濟成長1.6%,次年成長2.3%,台灣也成長3.8%、2.1%。 投資人不必盲目的悲觀 股市漲跌反映著經濟體質的變化,決策當局自應重視,不過隨著金融市場的自由化,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已註定了股市狂漲狂跌的命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股災有時的確會重創經濟,但未必次次如此,實在不必盲目的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