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若核四不商轉,替代電力緩不濟急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前民進黨主席林義雄22日起禁食反核四,核能議題再度引發討論,經濟部則表示,台灣自產能源缺乏且目前大部分仰賴化石能源,核電具準自產能源特性且發電過程不排碳,為能源多元化發展不可或缺的選項,將有助於電力穩定供應、維持發電成本水準與減少碳排放。

經濟部說明政策考量如下:

一、現階段其他火力電廠興建不及,另即使新增再生能源開發,除成本高外,亦無法24小時穩定供電,難以替代核四作為基載電源: 1.太陽光電與風機需足夠日照及穩定風力才能發電,其平均年利用率分別約為14%及28%,無法穩定供電,加上成本仍偏高,如大量使用負擔沉重,無法作為基載電源取代核四。 2.我國天然氣總用量已接近現有2座接收站供氣量上限,欲以天然氣取代核四約需300萬噸/年,即使有燃氣電廠亦無天然氣可燒。雖可增建第3座天然氣接收站與輸儲設備,然估計經費約需1,200億,工期約10-12年,緩不濟急,無法填補核四停建之電力缺口。

二、核電具供電穩定、自主特性,對於能源安全有相當助益: 核能發電可24小時運轉發電,具供電穩定特性,是作為基載電源的最適選項之一。此外,國際能源總署(IEA)將核能視為準自產能源,因其進口一批核燃料可供發電1年半,安全存量高,對於提高我國能源安全有相當助益。

三、核能發電過程不排碳,可減少電力系統碳排放: 新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日本福島核災後,日本德國因減少核能發電,而需增加燃煤發電,使二氧化碳及其他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不但使「溫室效應」惡化,加速氣候變遷,而且燃煤電廠的輻射排放量比核電廠更高。因此,核能發電過程不排碳,可降低我國電力系統碳排放,避免產業面臨全球碳管制所衍生之競爭障礙。

四、公共設施鄰避效應,除火力電廠及電力設施增建不易,部份再生能源設置亦有抗爭: 許多傳統燃煤、燃氣電廠、天然氣接收站及變電站等興建,常面臨民眾的反對與抗爭,即使屬再生能源的風力發電,也遭受居民的反對,甚至抗爭,如近期苗栗反風車事件,加上環評時程的不確定因素,若核四不商轉,除替代之電力建設緩不濟急,達成期程不確定高。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核能具有供電穩定、發電成本低、自主、以及發電過程中不排碳及無空氣污染等特性,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遷衝擊,減碳成為國際趨勢地當下,核電不但被聯合國IPCC認為是極具效率的溫室氣體CO2減排選項工具,也被英國、美國等先進國家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選項之一。我國能源供應98%依賴進口,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因此更不應偏廢特定能源,而須考量各類能源的優缺點,朝向多元化能源結構發展,以打造綠能低碳環境,邁向永續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