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接駁公車 解決塞車、空汙

工商時報【劉朱松╱台中報導】 面對交通部日前祭出一連串的善後應變措施,卻沒有真正解決遊覽車肇事的核心問題,業者昨(21)日嚴正呼籲,交通部真正該思考的,是如何善用公共運輸與綠能運具等兩大唾手可得的武器,有效管制風景區車輛,並疏運乘客,讓民眾出遊來一趟既安全又節能的環保之旅。 觀光景點應區域管制 特別是地處高山、路途崎嶇的山區景點,例如,阿里山、武陵、太魯閣,以及花蓮山區等風景區,更應該要導入國外觀光景點的區域管制,改轉乘公共運輸的模式,在風景區外圍設立轉運站,提供各式運輸工具停車空間,藉此管制車輛進入。 讓眾多運具轉移為單一運具 業者說,透過轉運站,將前往景點的遊客與車輛,換乘園區巡迴綠能接駁公車,如此一來,透過大小運具,轉移為單一綠能運具和配合摩天輪式的園區密集巡迴接駁班次,產生單一車流。 另由熟悉道路的公共運輸駕駛員,從事旅客運輸服務,才可有效解決大小車輛由各地前往景點,可能因長程駕駛導致疲勞,或對路況不熟悉等因素所造成的各項交通事故,並可有效解決風景區的尖峰時段,變成大型停車場的窘境;甚至導致旅遊品質不佳的訾議。 此外,依據近年來的研究,以及台塑關係企業總裁王文淵本月17日受訪指出,我國細懸浮微粒(PM2.5)汙染日趨嚴重的原因,在於交通工具所造成,占了約20%,而石化業則僅2%左右,故觀光景點公共運輸接駁運具的選擇上,更可以配合此次機會,導入日益成熟的電動公車或節能車輛,做為營運車輛。 如此一來,可徹底解決大型客運車輛集中景點接駁,導致柴油廢氣帶來的PM2.5空汙,及富含硫化物微粒廢氣,再結合雨水後,形成包括酸雨等多項副作用。 業者還建議,政府更可效法國外作為,收取「景點維持費用」,除可讓各景點聯外運輸維持商業人力運作,提升品質外,結餘也可做為地方環境補助與促進公共運輸發展基金之用。 政府可收取景點維持費用 如此可讓公共運輸未來營運不再需要政府補助,即可永續經營,這才是既真正兼顧環保與經濟,又可提升國際形象,徹底解決問題的治本之道,讓台灣觀光景點成為國際安全與綠色觀光的代表,創造出另一個「台灣之光」,成為真正的綠色幸福寶島。